我什么都没有,只是有点喜欢写作。
一直以来,我一直用自己对文字的那份热爱去阅读,去写作。
刚开始尝试写作时,总是搜肠挂肚找不到可以写的东西,大概坚持了一百多天的小短文日更后,我在不间断的阅读和总结思考中,慢慢从中找到了一点写作的感觉。
张凯老师有一本书叫作《写作训练课》,他将写作中遇到困难的人分为五种类型,分别用了5种动物来形容。
第一种叫【蜗牛型】这类型的写作者输入效率低,不会学习,阅读速度慢,存在阅读和学习障碍。
第二种叫【貔貅型】什么叫貔貅型呢?他是山海经里面的一种怪兽,这种怪兽的特点就是吃东西只进不出。
这类型的写作者他们的阅读效率高,学习勤奋,但所有的输出都是碎片化的,属于会学不会写。
第三种叫【河马型】这类型写作者会学习,也会写作,但内心纠结内耗严重,是内心环境出了问题。
第四种叫【鸵鸟型】鸵鸟一遇到困难喜欢把头埋在沙子里面,面对真正的困难总是视而不见。
这类型的写作者会读又会写,内心也不纠结,但从不发表,因为他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一直在努力修炼自己成为自己理想中的写作者,同样属于内心环境出了问题。
第五种叫【工蜂型】,很多写作者,他们是会学会写,内心不纠结,也敢于发表,但就是不赚钱,因为没有学会如何“卖”自己的作品。
针对张凯老师提出的五种类型,我觉得大多数写作者至少面临两个以上的困难类型。
我把自己的情况按照以上五种动物类型往上套,发现自己属于【貔貅型】+【工蜂型】复合体。我可以在三四个小时内阅读完八九万字的书籍,提炼书中一些关键的要点,写的东西都是四五百字的小短文,因为不会写长文章,总是找不着北。
我会学会写,内心也不纠结,我的小短文出来后,我通常会将文章多平台发布,痛点就是“不赚钱”,我凭着一腔热爱码字的热情在坚持写作。
张凯老师对写作的解读是,无非就是三件事:输入信息,整合信息,输出信息。
按照我自己对写作的理解,我的行动方案是这样的。
首先,对某种类型的书籍进行主题阅读,这一步是输入信息。
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吸引消化书中的知识点,找到与之相关的案例和出处,归纳总结升华,内化成自己或大多数人能理解的内容。
最后,将在阅读中产生的思想火花整理输出成一篇或多篇文章,然后在多个写作平台发布,让网友检阅自己的输出并获得反馈,将自己的文章效益最大化。
那么,问题来了,正在写作的你是哪种类型的写作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