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忙碌、时间的紧张,精力的不足,让我们很难每天都抽出一部分固定的时间来读书。
对于读书热爱的人来说,读书时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读书的方式也不是一致的。
当别人看新闻时、刷微博时,或者寻求新鲜短视频的时候,他们都会利用这些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他们会打开一本书来看,或是用手机APP来读书。
当然,这时的阅读质量和效率并不能保证,毕竟时间是分散的、碎片的。同时这样阅读也会有另外一番好处,那便是读后有充裕的时间来进行思考,而不是毫无保留地把读来的知识全部灌入大脑储存起来。
只读书,不思考,就像是往自己头脑中塞入各种各样的知识。不去整理和归纳,这些知识就会在头脑中争吵起来,让我们头疼欲裂,无法应用。
大量的、分散的、无序的知识在头脑中的堆集,记忆也只是暂时的。没有和内在的知识构成链接,它只会让我们的头脑越来越呆板,思维也越来越僵化。
读书,不光是眼看或者是口读,有时候还要用纸笔记录下来。它实际上就是我们大脑思考的过程,阅读与思考紧密相连。
我们读书不是为了追求读书的数量和速度,而是要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思。
这样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就会提出问题并寻求问题的答案。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刨根问底的追问问题罢了”。
在读书中要多思考,勤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的阅读目的性就会越来越强,越来越明确,思考也会越来越现实和科学。
正如叔本华所说:“阅读只是我们自己思考的代替品。在阅读的时候,我们是被别人牵引着自己的思想.……而自发独立正确思考的人,确实掌握了能够找到正确路向的罗盘”。
不要贪求书本知识,而忘却了自己的思考。毕竟,只有自己的思考才是最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