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看完了一本厚厚的书:《1968:撞击世界之年》。
1968年发生了太多的事,现在很多人说,那一年是“改变世界的一年”,“不了解1968年,就不足以了解当今世界”。
1968年,我还是个十岁小孩,现在想想,当时也只知道马丁·路德·金牧师遇害和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这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我们的报纸、广播天天在谴责,把苏联骂得遗臭万年,所以印象特别深。
如今,才知1968年如此惊心动魄。
1,
先说美国:
4月,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 6月,很有希望代表民主党竞选总统的罗伯特·肯尼迪(遇刺身亡的肯尼迪总统的弟弟)也遭遇刺杀身亡。
金牧师和肯尼迪参议员都是当时美国青年的偶像。金牧师毕生致力于用非暴力手段追求种族平等,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罗伯特·肯尼迪则以反对越战而赢得美国青年的支持。两人先后遇刺身亡,引发全国范围种族骚乱和声势浩大的反越战游行示威,美国青年运动风起云涌。
1968年,美军在越南死亡创新高,直接引发大学生激烈抗议。这一年的前6个月,美国101所大学爆发了221次学生游行,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加州伯克利分校等知名大学都参与其中,有人调侃说“美国江山一片红”。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甚至占领校园,导致警察武装清场,双方爆发大规模冲突,700多人被捕、上百学生受伤。
民主党执政以来,对外奉行强硬政策,尤其是在越战中的消耗,激起美国民众强烈不满。
1968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这年8月,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在芝加哥举行,要选出参加总统竞选的民主党候选人,竞争者是反战的参议员尤金·麦卡锡和主战的副总统赫博特·汉弗莱。上万反战人士从各地来到芝加哥示威,芝加哥市长理查德·J·戴利本来已拥有12000警察,再加上可依靠的上万国民警卫队和联邦军队,其人数超过示威者一倍还多。示威者和警察爆发了冲突,最终惨遭镇压。
书里说,“警察疯狂殴打他们见到的每一个人。在把人群驱离公园后,警察又开始在街上大开杀戒。警察拽着旁观者殴打,他们痛打记者,毁坏他们的照相机。在公园附近的几个街区,他们用警棍殴打能找到的每一个人”。那天晚上的镇压结束后,警察来到林肯公园的停车场,把所有张贴着支持麦卡锡海报的汽车的轮胎都扎破了。
当时电视直播技术刚被广泛采用,芝加哥血腥事件在电视上播出,震惊了世界,有人形容“美国在当时处在崩溃的边缘”。
最终,汉弗莱以微弱优势击败麦卡锡,成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年底的大选,共和党候选人理查德·尼克松战胜汉弗莱,成为美国第37任总统。
2,
这本书的作者马克·科兰斯基是美国人,对当年美国的事更了解,所以美国的内容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美国之外,着墨最多的是“布拉格之春”,以及由此引发的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1月,亚历山大·杜布切克当选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他的政策被称为“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比如恢复大清洗遇难者的名誉、向西欧国家学习市场经济、修复和欧美国家的外交关系……这些都受到国内青年的热烈欢迎。但苏联很恼火,怕捷克斯洛伐克脱离掌控。苏联多次施压,效果甚微。
8月20日,苏联纠集华约组织5个国家,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侵入不设防的捷克斯洛伐克。尽管捷克斯洛伐克拥有华约组织中训练最有素、装备最精良的军队,但却没有一枪一炮的抵抗。事实上,和华约组织中那些仆从国一样,捷克斯洛伐克军队也没有独立的指挥系统,根本无法有效作战。
苏联伞兵空降布拉格,包围了捷共中央委员会大楼,切断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捷克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苏军的枪口下“被保护起来”
……
苏联强势镇压了捷克的改革,“布拉格之春”被勦灭。这次入侵,苏联和其他4个华约组织成员国一共动用了50万大军和6000辆坦克。
这个过程,作者写得挺详细,包括苏联怎样一次次施压、捷共中央怎样低声下气但又不失原则的抵抗、捷克青年在苏军坦克面前英勇无畏……
和“布拉格之春”遥相呼应的,是波兰的学生运动。东欧是受苏联掌控的社会主义阵营,其中的波兰以“叛逆”出名。这年1月起,波兰各地爆发了学生运动。到3月,以静坐示威为主要抗议手段到学生运动蔓延到波兰的每一所大学。与西欧学生反美、反越战不同,波兰学生反对的是国家对自由的管控。虽然学生运动在3月底就以上千学生被捕而被平息,但仍然产生了很大影响。
3,
1968年的故事,还有一个大背景,即左翼思潮席卷西方世界。
1968年走上世界舞台的年轻人,都是二战后出生的,被称为战后第一代。那时,电视的普及、电视转播的应用,使西方这一代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年轻人直接看到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对落后的农耕国家越南的军事打击,残忍的画面对这些年轻人产生了极大的道德刺激。他们走上街头,表达对美国霸权的不满,对民族独立、国家平等的支持。
在左翼思潮影响下,从美国、墨西哥、巴西、乌拉圭、阿根廷、智利,到法国、西德、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再到日本,学生运动如火如荼,遍地开花。
3月,因暴力而关闭了12天的意大利罗马大学重新开放,学生仍然游行不断,校长把警察招进校园,第一天就有200学生被警察打伤。
4月,西德学生领袖鲁迪·杜奇克遭遇枪击,西德各地大学罢课抗议,其中一部分更激进的人两年后组建了恶名昭彰的左翼恐怖组织“红军旅”,从事爆炸、谋杀等恐怖活动。
西欧的学生运动以法国的“五月风暴”为高潮。法国学生罢课游行,军警用催泪瓦斯弹镇压,学生们建起街垒和军警巷战。受学生影响,法国近千万工人罢工游行。工人和学生共同打出“永别戴高乐”的旗号,要求戴高乐下台。戴高乐被逼逃离巴黎,到巴登巴登找到军队支持,返回巴黎发表强硬演说。戴高乐用工会瓦解工人、用军警镇压学生,“五月风暴”最终平息。
在这本书里,墨西哥的政治动荡占了不小篇幅。
1963年10月,墨西哥城获得1968年夏季奥运会举办权。当局大力推进奥运筹备建设,这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可谓不惜血本,结果就是政府部门的财政紧缩、社会福利骤减。不久,工人、农民的不满加剧,不断与政府爆发冲突。
1968年夏,冲突向全国蔓延,大批青年学生也参与其中。7月23日,军警突袭墨西哥城内的第五职业学校,逮捕了大批参与抗议活动的学生。随后,整个拉美地区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高等学府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发起声援第五职业学校的游行,参与人数达到5万人之多。当局随即派遣大批全副武装军警进驻各大院校,学生则以各种武装手段与之对抗。9月23日,国立理工学院学生与进驻校园的军队发生流血冲突,军队动用火箭筒摧毁路障,学生们则用抢夺来的手枪和燃烧瓶反击,双方伤亡近50人。
墨西哥当局为了保障奥运会如期举行,加大了镇压力度。10月2日,上万大中学生聚集在墨西哥城特拉特洛尔科区的“三种文化广场”和平示威,很多附近群众也来听演讲。傍晚,5000军队、200辆装甲车和卡车包围了广场,广场附近的楼上传出枪声,军队随之开始射击,整个广场枪声响成一片。当晚,有1345人被捕。事后,关于这一事件的死伤人数始终未有定论,少则数十人多则上千人。
特拉特洛尔科事件发生后,当局给全国各地授权,可根据情况自行强力驱散参与抗议的学生组织,而不必向上级请示。
4,
1968年,还发生了很多事,虽然作者着墨不多,但也都有提及。
这一年,阿拉法特崛起,他指挥巴勒斯坦武装力量在卡拉迈战役中重创以军,同年当选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中央委员会主席。阿拉法特改变了阿拉伯世界,“巴勒斯坦人”这个单词也开始进入大众语汇。
这一年,尼日利亚内战(1967年到1970年的“比拉夫”独立事件)空前惨烈,战争和饥馑造成了200多万人死亡。
这一年,先锋戏剧与现代女权运动蓬勃兴起。
这一年,有了第一例成功的心脏移植手术,“阿波罗8号”绕月飞行,披头士乐队出了第一张自制唱片,第一架波音 747 客机正式出厂。
……
这本书的视野遍及北美南美欧亚非,可谓“全景式”,但却忽略了中国。其实,1968年中国也发生了很多事,也惊心动魄,但作者仅以两页一笔带过。至于为什么没写中国,书评人各有见解。
5,
作者马克·科兰斯基,记者和历史畅销书作家,也属于生于战后的“1968一代”。他以自己最拿手的新闻报道式写法,记录他亲身经历的这一年。在叙述中,他大量引用当年的新闻素材,却几乎不对事件做评价,力求客观,而把对事件的评价留给了读者。
这本书记录了1968年里发生的事,但又不局限于这一年,有些重要事件,比如美国大选、古巴革命、墨西哥“特拉特洛尔科惨案”等,作者的笔触向前伸展了好些年,把来龙去脉说得很清楚。
说1968是改变世界的一年,不夸张,它在一定程度上构筑了当今世界的面貌。所以,能全景式描述1968年各种政治与文化事件的《1968:撞击世界的一年》,当然也就成为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难怪豆瓣给了8.2的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