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穷,特别盼过年。
过年的盼头可太多了。我可以吃到平时根本吃不到的大米饭、肥猪肉和冻梨冻柿子,还可以穿到一套新衣服,尽管那是隔壁大妈用几角钱一尺的细花布剪裁的老样式。我还会得到几角钱去供销社买到人参牌雪花膏、系头发的彩绸子条和毛线绳等这样的小装饰。女孩子从小就爱美,这是天性。男孩儿们得到的零钱就全买鞭炮了,搞得到处噼啪响,空气中总是弥漫着火药特有的香味儿。
我们村离县城不到二十里,不远不近的,因而没有别的乡镇那样热闹的集市。大人们可以偶尔骑自行车去县里办办事,买买东西,于小孩子们来讲,那里就是天堂了。只有在天暖的时候,才会偶尔有机会坐村里的马车去县城一趟;天冷的时候,尤其是寒冷的冬季,去县城是断然没有机会的,孩子们包括妇女们都只能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因而村里的供销社在年前便会空前火爆。
那个时代没有个体经济,只有公家的供销社才有资格出售商品,全村各家各户的吃穿用度、生活必须的零头碎脑儿几乎都要消费在这里。供销社的柜台分三面,西面是吃的喝的,北面是日用百货,东面是布匹和成衣。在过年之前,三个方面的空中便会挂满年画了。于我来讲,年画是新年中最美丽的风景,是我对新年强烈期盼的理由之一。
那时的年画都是纸质的,用绳子挂在半空中,以便于村民们浏览选购。谁看中哪一张,售货员就用竹竿子给挑下来,大约是二三角一张吧。那时候农家都是草屋,屋内的墙壁大多用废弃的报纸裱糊。每年的腊月二十几,都是各家各户重新裱糊屋子的时候。报纸糊完了,便要在上面加上几幅年画增添光彩,以彰显春节的喜庆。
年画的内容大约分三类:一类是真正的拜年画,什么吉庆有余、福如东海或鲤鱼跃龙门之类,这也是农民们最喜欢的一类画;第二类是大幅的电影剧照,像《红楼梦》、《花为媒》这样的电影最多,才子佳人,从来都令人赏心悦目。也会有《打渔杀家》这种农村老百姓根本不知所以然的故事的剧照,大约会被少有的知识分子买去吧?
第三类便是我最喜欢的年画——电影连环画,老人管它叫‘堂子画’。画面就像小人书一样的一幅一幅的格图,下面有文字说明,大约相当于电影的简介吧。现在想来那可是一种文化呢!那时的小小的我眼睛明亮,还不用戴眼镜,只是个子小了些。伸着脖子掂起脚尖大约能把那密麻麻的小字看个差不离儿。画儿的内容一般都会是戏曲片,也有故事片。我印象最深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她俩和他俩》等等。这样的年画一般也会为稍有文化的家庭所买。过完年以后的整整一年里,我都会以去别人家看墙上贴的‘堂子画’为乐趣。尤其是因为什么原因去特别陌生的人家,那家里就可能有我从来未品读过的好画儿。我决不会因为大人唠嗑没完没了而烦躁,我还期待有充足的时间欣赏我的画呢!
后来时代发展,就又出现了挂画,四幅一组,纸质比普通贴画明显高出一个档次,很有古色古香且高雅的感觉。农村人文化层次不够,又嫌贵,大多不会买这样的画,村里的供销社也很少卖。我爸爸喜欢这些特别的玩意儿,会独树一帜地从县里买回来春兰秋菊冬梅夏莲这样的四幅挂画来装扮新年。有一年春节,爸买回来的居然是红娘、浣纱、听琴、晴雯四幅。现在想来她们这几个人是因为什么组合在一起呢?真是莫明其妙呀。这红娘可不是崔莺莺的红娘,那时我就知道,是李自成时代的红娘子,一身红装,英姿飒爽。就觉得她最美,惦记了一年后,到第二年年关,墙上换了新画,红娘子就成了我的书皮。但姐姐认为晴雯最美,她不但要了晴雯还抢了西施,只剩下不招人待见的莺莺。我没的包书也不得不用了她,现在想起来那张画可真难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