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史

众所周知,阅读是一个人提升自己最好的方式,为此,这些年里,自己坚持阅读,结果自己确实改变和成长了很多,褪去原先的心浮气躁,宁静致远。




世界图书浩如烟海,如何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读本,直觉告诉我,答案是听从你的内心。挑书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之一,不论是在图书馆还是书店。直到今天,所看的书都是自己仔细斟酌出来的书单。

相遇阅读,遇见更好的自己。下面将从三方面罗列出重要书籍来讲述自己的阅读史。




【一】对哲思心灵成长类书籍的孜孜以求

高中以前,其实接触的课外书少,看过的书屈指可数,当时也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

接触到张德芬《遇见未知的的自己》系列书籍,是在大学。该书是畅销书,所以方便在书店购买,图书馆里的图书更新没法与市场相一致,大学时很多书是在书店里买的,当然,经典类图书图书管里比比皆是,没有必要抱怨图书馆。

该书总故事的形式教会我们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情境,实现人的身心灵成长。主要讲述了一位白领阶级的女性通过老人及老人的学生间的对话,经由每天可能遭遇到的种种事件,逐渐把眼光从外在的世界,转向内在的世界,进而发现大多数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甚至是自己思想和情绪的奴隶,从身心灵三方面去探讨主宰着人生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操控身心,同时提供了解决这些模式的实际有效方法,从而解脱思想、情绪和身体的桎梏。该系列图书还有还有《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重遇未知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这些年里,陆续看完了全部这个系列的书,受益匪浅。也从此走上了心灵成长的道理,不断突破自己,不断收获新的进步。此之为心灵成长的第一套书籍。

心灵成长的第二套书籍是美国作家斯科特·派克所著《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系列。该书讲述了作者如何灵活运用传统心理分析方法去解决人生的冲突和难题。该书处处透露出沟通和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正如开篇所言:人生困难重重。作者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作者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该系列书籍有四本,就不一一罗列,皆已看完。

三是哲思类书籍,周国平的书。《愿生命从容》是他的所有书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人生人格美好的享受都有赖于一颗澄明的心。唯有内心富有充盈,方能从容抵抗世间所有的不安与躁动。





【二】对文学类书籍里的津津乐道

文学类书籍的阅读,也是大学专业课之必须。印象最深的书籍,是钱钟书写的《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丰富独特的讽刺小说。钱老运用语言的能力真的是登峰造极,炉火纯青。文章十分诙谐,用词精准程度,鞭辟入里,入木三分,令人叹为观止。即使是环境描写,都十分精彩,更不用说心理刻画了。

文学类书籍的阅读,有段时间里都在看矛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像《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尘埃落定》《芙蓉镇》等。

刚好最近在重看《平凡的世界》,该书以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书总温暖的现实主义方式讴歌普通劳动者的作品,作家把苦难转化为一种前行的精神动力。这部小说在展现小人物艰难生存境遇的同时,极力书写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的美好心灵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作品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青年,但他们自强不息,依靠自己的顽强毅力与命运抗争,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其中,孙少安是立足于乡土矢志改变命运的奋斗者;而孙少平是拥有现代文明知识、渴望融入城市的“出走者”。他们的故事构成了中国普通人人生奋斗的两极经验。

《平凡的世界》还传达出一种温暖的情怀。一是作者对作品中的人物寄予了同情心,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做到了极大的尊重和认同。二是作品处处展现出温暖的亲情与友情。三是作品中的爱情写得很美,被赋予无比的美好内涵和想象空间。

总之,这部小说所传达出来的精神内涵,正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自觉传承。这样的小说对底层奋斗着而言,无疑具有“灯塔效应”。

文学类书籍的阅读之三,美学著作的阅读。主要包括李泽厚《美的历程》宗白华《美学散步》朱光潜《谈美书简》,印象最深的是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又叫《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它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书中,朱光潜先生将青年朋友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的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重要的参考书籍和讲章。




【三】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成长类书籍的永不止步

教育类书籍看的还是比较多的,到主要集中在两位作家身上,一是王晓春,二是吴非。由万千教育策划,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图书《王晓春给青年教师的100条建议》是最初买回来的书,看完之后,在当当网把王晓春剩余的十几本书全买回来了,真是倾盖如故。

王晓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出版著作十余本。其中,《给青年教师的100条建议》讨论了青年教师的100个话题,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很现实针对性的建议。全书论述精辟,方法独到,可读性强。

王晓春的书,最大的特点是科学的精神和严密的思维。他说,希望青年教师都成为“学习型”的教师,做一个思想者。老师们通常都是睁大两只眼睛盯着学生,我建议您只用一只眼睛盯着学生,另一只眼睛用来盯着自己,观察和分析自己,尤其是自己的教育理念。老师们通常都是一心关注学生的成长,我建议您分出一部分精力关注自身的成长。我的经验是,只有经常关注自身素质提高的人才可能真正懂的什么是素质教育。做教师的人一旦失去“学习感”,他就会蜕变成单纯的管理者,以鸣鞭为业绩,以“逼学生读书”为己任,那就越来越像工头了。我希望青年教师无止境地提升自身的学养和精神境界。学生是学习者,要和学生沟通,你也必须永远是个学习者,否则会心心相隔,话不投机。本书的视角,正是学习者的视角。

吴非,认识他是在杂志《杂文选刊》上经常有他的文集的广告。主要出版的图书有《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前方是什么》《照亮校园的常识》,到目前为止,看完了前三本,后两本还在看。

吴非的书,语言平实,但超越一般的说教,论述透彻,整本书闪耀着理性思想的光辉。针砭时弊,鞭辟入里,常揭示事情发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读来使人深受启发。




以上便是我的主要阅读史,当然看过的书还有很多,但发挥重要作用的就是这些了。

以前看书看得太快,以至于真的是“好读书,不求甚解”。现在改变了这个方式,慢慢看,品读,细嚼慢咽才能吸收得好。

阅读,遇见更好的自己。有人说,读过的书真的有用吗?有用,如果真的已入脑入心,就一定会发挥它的作用。书籍的作用之一,在于占领制高点,科学你的教育理念,规范你的教育行为,放大你的教育影响。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读书应该是自己终身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时间的长河里,一点一滴去认识并改变和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的业务能力,提升自己的素养。

现在的主要经历要花在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上面,当然也不能忘记通识类书籍的阅读。不断阅读吧,坚持去追逐更好的自己。

札记:梳理下来,思路清晰了许多。现阶段要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多读书,多写作,读写结合,不断提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的阅读史 —阅读,伴我行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朱...
    马明洋河南信阳阅读 3,505评论 0 7
  • 我的阅读史 今年刚好30岁,这三十年,幸好有书与我为伴。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书中,我们可以拓宽视...
    岩茗阅读 2,607评论 0 1
  • 阅读,在文字中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读书何止提升魅力,它还能改变命...
    征途漫漫学会悦纳阅读 2,967评论 0 0
  • 对我来说,真的没有什么阅读史,读过的书目可以用手指数过来,少得还真可怜。 虽然是个80后,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家庭生...
    化学魔镜阅读 3,328评论 2 8
  • 我出生于双职工的家庭,小时候父母比较忙,我一直是由爷爷奶奶带着成长。印象当中开始读书,应该是在幼儿园时期。和...
    只言片语看风景阅读 1,72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