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写也得写!》
外出学习,同屋一个妈妈接到孩子电话:
那孩子哭声中带着咳嗽“妈,不想……写……作业。”
“不想写也得写!”语气强硬严厉。
“你跟你妈说说为啥不想写。”旁边一个声音,听起来是孩子姥姥。
“老多,不想写。”
“多啥多,就生字嘛……”妈妈一下子否定了孩子的说法。
“不想写”一串啜泣声“嗯……嗯……”
“不想写出去,别回家。”最后通牒,也是妈妈们的杀手锏。
“你写不写?”逼迫威胁的语调后挂了电话。
整个过程,妈妈和姥姥都在关注一个事——写不写作业,都在努力达成一个结果——必须写作业!
妈妈没有一句话问孩子为啥不想写,姥姥倒是问了,在得知不想写的理由是“作业太多”时,又回到逼迫完成上来。
孩子此刻的情绪无人理会,压力山大没人看到。
这不就是多数妈妈的处理方法吗?当然也包括之前那个我。
我们不妨换个角色再来体验。孩子换成妈妈,妈妈换成老公。
上完一天班回到家,还有大堆试卷需要批改,妈妈感觉好累呀。妈妈会不会产生一种情绪——真不想批改试卷呀,太累了,而且有这么多张卷子。于是,妈妈叹气(当然哭似乎不合适,毕竟成年人嘛),跟爸爸说:“不想批卷子。”如果你是妈妈,你希望爸爸怎么说。可是,爸爸生怕你不上进呀,生怕你做不好被领导批呀,于是他说:“不想批也得批。”妈妈说:“太多了。”“多啥多?那才几张,况且明天还有任务呢。”“呜呜呜呜,我不想批。”
爸爸发出最后通牒说:“不想批出去吧,别在家!”
我估计对爸爸的每一句话妈妈都能找到反驳的理由。甚至连离婚的心都有了。
“你都不会安慰安慰我,学校无情,你比学校更无情!!”
可是,为什么轮到孩子,妈妈却忘记了他也是需要安慰安慰的,而且他那么小。
如果此刻的对话变一变会怎样呢?让我尝试一下:
“妈,不想写作业。”
“宝贝,上了一天课,太累了,是吧?”
“嗯。”
“那就先休息一会,吃点啥,不累了再写,好不好?”
“不想写,太多了。”
“哦,太多了。都有啥作业呀?……嗯,是有点多,妈妈也可心疼你,可是妈妈又很纠结——一方面,妈妈想让宝贝多休息休息,不做作业;另一方面,妈妈又担心明天要考试了,老师看到你没做作业会批评你。宝贝,你要是妈妈你会怎么办呢?”
如果你是孩子,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无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最起码,孩子的情绪被看到了,孩子的辛苦和累被理解了。他的负面情绪就会得到缓解和释放。
当然,如果孩子休息一下去做作业了,妈妈要适时赞美强化:“宝贝真棒!都能自己调节了,累了先休息一会,而且,面对这么多作业还愿意坚持去写,妈妈为你的坚持感到自豪,来,妈妈抱抱。”给孩子一个拥抱,让孩子在做作业当中体会到愉悦的情绪。
否则,只会让孩子恨作业,恨学习,恨老师,你想让他好好学习,却偏偏把他推到厌学的路上去了。当他真的厌学时,估计妈妈还会觉得如坠五里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