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是道德经全书的总纲,在这一章里,老子用极为简练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新概念——道。
道是什么?字典、词典里最通俗的解释是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可是毕竟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千年,每一个汉字的具体含义都或多或少的发生了相当的变化。这样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词语(“道”很难用其他语言翻译出来)在流传了千年之后依然在启迪着现代人的生活和思考习惯,究竟是什么赋予了它这样的魅力?又是什么让它一直牢牢地根植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里?
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宇宙的本质可以描述,却不是一般的道理,而是一种叫做“道”的东西;道德形态可以描绘,却不是一般的形态。开篇所言,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一种描绘自然万物的终极状态的东西,它渗透在每一个角落,我们每个人都有所经历,却不可言不可说。那如果非要以一种方式来传递它的存在呢?老子这样回答:“名可名,非常名”。什么意思呢?道的确可以描述,可在现在的世间上人可见的形态还没有可以恰当而精准的描绘它的形态。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要描述一件东西是不是需要在客观世界里面已经存在了我们所需要的描述物?而吊诡的就是世上没有可以描绘道这件东西的物品,这就是老子的智慧之处。
就这样,老子向世人引入了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道”的概念:道,就是大,是宇宙的本源和实质,世上现有的表述不适合它,现有的形态也无法比喻它。
下来两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名”,形态,就是说“没有形态”、“无”、“混沌”是天地宇宙的始发之处,更通俗的说:宇宙生于无形。有了宇宙之后就有了形态 形态化为万物,世界开始正常运作。
在上面的两句,老子仔细阐述了道的概念,又由概念生发到世界万物的开端,实质上揭示了“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摒除欲望就可以看出道的精华奥妙,而如果有希望探索下去的希望就可以溯及道的边际。有欲无欲同出与道,不过是名称不一样而已。
无欲则刚,倡导摒除自己的欲望来达到一种无所畏惧的境界,这句话被许多仁人志士当作座右铭来恪守。一是因为它与中国传统的一直根植在人们心中的儒家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处,再就是中国古代稍微有点文化的人都比较喜欢标榜自己超然世外,可事实上除了李白我还真没觉得有谁真的是有这种纯然的思维。再就是这句话的确有道理,一个 人没有欲望,就没有念想和牵挂的东西,如果你要击败他,你是找不到可以要挟他的东西的,就因为他的无所求,仅此而已。许多痛苦的人生基本都是由于一个人的能力与梦想(或者欲望或者野心,你知道的,这几个在某种程度上都一样。)不匹配。古往今来不得意的人太多了,人们一边抱怨着花花世界却无一不想挤破头的在这里做出一番成就,而人的劣根性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许多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达到他们的事业,就这样人们开始说无欲则刚,开始说平平淡淡才是真来给自己一个台阶。
有欲望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我们所使用的现代产品都是历史上的“懒人”发明的,原因就是正是因为欲望,他们就需要思考找东西代替他们去做一些事情好让他们自己有时间休息或者去做别的什么事情。所以说,我们的社会都是欲望(说的好听些叫做上进心)在推动。欲望推动客观世界的发展,推动个人的成长,推动阶层流动,推动社会的进步……
凡事讲究一个过犹不及,有分寸, 这个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欲望多了必定不是什么好事,甚至会引来祸患。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第一章的最后一句。玄,黑,引申为微妙处。向微妙中更加微妙的地方探索就是学习万物以至于精通 万物的不二法门。
普通人有千千万万,精英却只有一小部分,而卓越的人就凤毛麟角了。我们做一件事情没有一个人不希望做到卓越的,哪怕只是简单的种地,农民也希望自己的粮食可以质量更好、产量更多,何况是别的职业呢?可为什么很多人还是陷入了沦为普通的漩涡?
的确,我们需要的就是向微妙中更加微妙的地方探索,我们要做到卓越,如果不能这样的话,那我们所做的事情对于人类而言就没有什么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