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来,我跟纪佳燕聊天。我说过年买的两件衣服,我爸妈都很喜欢,也很高兴,送亲人礼物的感觉很好。她问,你没给你弟弟买礼物吗?我听到这话的那一瞬间有点愕然,因为我从来没想过要不要给弟弟买礼物这个问题,潜意识里根本没有这件事,也就是本能地觉得不需要买。可是,为什么不需要买?纪佳燕经常给她哥哥买礼物。为什么我竟一丝的念头都不曾有过去送弟弟一个礼物?我默认他不需要礼物还是我默认了我不需要送礼物?还是兄弟之间并不需要这些?哪怕我给爸妈买衣服的时候想一想要不要给弟弟也买一件即使决定不给他买那也是曾经想过这回事的。问题就是我连想都没想过。
哥哥送爸妈新年礼物的同时也送个礼物给弟弟当然是很正常的,也很必须,因为是一家人。父母的地位当然最高,但弟弟也是家庭成员的一员,为何没有礼物?我给爸妈试衣服的时候他也在场。我不确定他当时是什么感受,是也为爸妈高兴呢?还是为自己没有给爸妈买礼物而感到惭愧?还是也有觉得自己是没有收到礼物的那个人而失落?前两种可能,最后一种情况应该不至于,因为他毕竟也早已经济独立。但经济独立未必就代表不会再收到礼物啊!礼物只是一种关系的象征。我希望并愿意为了这感情而精心挑选礼物。
原来我早已将弟弟排除在我送礼物的对象范围之内。我觉得他不需要礼物,我觉得没必要加强这段兄弟关系,我觉得他在家庭中的地位不需要我考虑他如何想自己没有被收到礼物,我没有将家庭看成一个由四个成员组成的整体,成员之间应该互相传递爱,互相为彼此考虑,反馈回馈爱。
我忽视了弟弟。在家庭关系中,我忽视了他作为一份子应该参与到整个家庭的共情当中来。实际上,不仅仅我忽视了,我觉得整个家庭以及其他至亲的人也忽视了弟弟。缺少被关注的目光和真正的正面的情感连接,会使他自己也忽视自己,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就如他可能觉得自己没有收到哥哥的礼物是理所当然的。哪里有那么理所当然?这不是关系地位的等级和歧视吗?
每个人的独立都需要有两个最重要单位驱动力,一个是外部的,一个是内部的。外部的,无疑是家庭关系或者伴侣等亲密关系给予的爱、鼓励和鞭策,或者他人给予的负面的刺激的反弹。内部的,是他自己对于价值的判断,源自对自己要成就什么的价值追求,也就是自我觉悟。而两者都没有的人,当然不会上进,也没有方向感,可能会焦虑,但只是焦虑眼前,而不是未来。可能会迷茫,但也只是模糊的迷茫,只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的迷茫。
家庭关系等亲密关系的驱动要早于自我驱动,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追求要经过一番成长和思索以及对自我的认知之后才能成型。而家庭关系每个人出生之时就有了。所以最初的我们,都是为了爱,为了让父母亲人感到骄傲自豪,为了获得他们的赞许,为了让他们夸奖,为了让家庭更幸福等等原因而前进而努力。如果家庭关系疏离呢?他便没有了外在的驱动了,陷入了迷茫了。
所以,我反思:我们的家庭关系是否疏离?是的,是疏离的。从我反思自己为何没有想到送弟弟礼物那一刻开始,我觉得我们的家庭关系是疏离的。弟弟和整个家庭成员的关系是疏离的。他很少谈论自己的生活,工作,也不想谈论关于这些的感受和想法,他甚至几乎不发表自己的观点。他表现得像一个小孩子,只有喜好没有观点。
怎么会没有观点呢?只不过不愿意发表而已吧。毕竟一发表出来可能遭遇否定和批判,因为大家的见识自然高他一筹,他可能也认为自己观点浅陋不值得一说。于是,他便成了一个家庭中最没有观点的人,最若有若无的人,最没有重要性的人?
我的内心是不开心的。因为我感到有些无力挽回。也许只有当我们接受弟弟他就是这样一个“不懂事”的没长大的大人的时候,他才会真的变成大人。也许,他内心早就是大人了,只不过他在我们的话语权体系里,因为不平等的话语权而被忽视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