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毕业前夕求职,直到近半年赋闲在家,从未离开过手机,确切地说,从未离开过随着现代通讯和移动网络技术发展所产出的强大功能与增值服务。因此,探究对于更换手机的认知,或许可以寻迹消费心理的变化脉络,窥视一个中年人的消费观。
一般来说,手机除了基本的功用之外,从诞生之初,就渐渐附带了科技、美观、时尚、财富等看似无聊却投其所好的特性。除了看重科技感还稍微务实些外,美观、时尚既是厂商产品设计的追求,也是大众更新购买的动力。而手机的财富意义,在数年前,在东北,尤其在许多大款眼中,绝对是钱财的外露、体面的象征。
如此一来,年轻一族或小资中产从前唯苹果三星、现在唯华为苹果马首是瞻,土豪富商(不分真伪)则一律手执三星掀盖(折板)年份系列或苹果、华为顶配定制系列,共同引领着消费的潮流,合力推动着研发的跨越。
若说起这些年手机的演变,外观上一目了然不用多说,技术上概念太多说不清楚,站在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拍摄像素、色彩分辨率、双卡双待等三项指标才实在。想必大家都会感觉到,如今的手机,拍照摄像功能越来越强,什么光学防抖几十倍远摄,像素越来越高,好像某品牌像素已上亿;分辨率和色彩的参数也节节攀升,屏幕不断升级。手机的低配高端,曾以是否双卡双待和全网通划分,而今又以拍照摄像具体参数的高低区分。以华为新机为例,从型号无后缀到Pro+差价几千块以上,定价翻了一倍。跟风抢购者自是愿打愿挨,却让我和一众冷眼旁观者诧异,看这趋势,是买手机顺带相机,还是买相机附赠手机?
而普通的工薪阶层,譬如我;四十多岁中规中矩的男人,也是我,对于更换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热潮日渐消退,甚至理性到沦为看客。
实事求是讲,售价超过本人月收入一半的品牌手机对我的吸引力仅仅在于发售前的热炒噱头和上市后的狂喷槽点。要说但凡还有一点点购买的冲动,也早被超出心理承受的不值和一两年很快落伍的不甘所扼杀。不过,以实用为前提,我选择购入3000+的新款Pad(最低配置)并没有多大犹豫,只要认可性价比,从使用欲求到购买行为也就一念之间。
身为临近80年代的70后,消费观念横跨传统和现代,既是旧俗的颠覆者,又是新潮的赏识者、助推者。从消费的对象上看,并不算“成功”的中年男人可能对房产和汽车更有兴趣,而对于轻奢物品包括高档手机并不热衷。
当然,除非陡然收入翻番,或只为过激发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