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很少呆在家里,特别喜欢外面,因为外面有很多玩儿伴,更有很多很多游戏。
游戏真的太多太多了,都数不过来。光“打”的就不少:打瓶盖,打珠子,打烟盒,打不要动,打乒乓球,打扑克,打元卯,打雪仗,骑马打仗;打扑克里面又分打40分,打娘娘,打攻都拉克……当然,还有打架,也是经常的事儿。什么“打是亲骂是爱”,什么“不打不成交”,什么“哎呀,打起来了”,什么“打他个鳖犊子”,都是小朋友经常听到的声音。
哦,现在的小朋友,上面说到的游戏,好多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那就说几个吧。上面说到的,肯定看不大明白的,说几个;没说到的,肯定稀奇的,也说几个,到底好不好玩儿,现在的小朋友自己琢磨。
先说打不要动。有点象战斗演习,肯定是受战争影响来的。玩儿法是分两拨,分“阵地”,喊声“开始”,赶紧都藏起来。人藏起来,声息也藏起来。藏的地方很多,什么草丛了、树后了、石头窝了啥的,都行。藏好了,就竖着耳朵听,再偷偷朝外看。一旦发现“目标”,也就是哪个没藏好让对方发觉了,被大喝一声“某某某,不许动”,这个就算被当场击毙,只好退出“战场”,当场外失落的观众去。要是两个或好几个“目标”互相同时发现对方,那就比谁嘴快了。谁的“不要动”尾音落后,谁就算先被击毙了。
那时候的孩子都很本分的,玩儿这个游戏,大家都守规矩,被击毙了虽然很难过,都能老老实实退场,没有争议谁先谁后被击毙。唯一一次争议,有点儿特殊,谁也说服不了谁,吵得玩儿不下去。
争议是由小朋友引起的。原来,被先打了不要动的对方,有两个名号,一个是外号,非常不雅,里面有一个“卵”字,也不清楚怎么会有这么个号;另一个是小名,没啥不雅,但有点莫名其妙,里面有个“线”字。这个“卵”也好“线”也好的,最不喜欢别人叫他外号,偏偏外号被叫得最多最勤。小朋友那次一紧张,也是习惯性地要喊外号又马上意识到不好,结果喊出来的,就成了“卵线不要动”!
这就争议了。对方不依,要就“卵”啥,要就“线”啥,“卵线”算是哪根葱啊?不行,不算,没打着!小朋友这边也不依,“卵”也是你,“线”也是你,“卵线”除了你没有别人,算,打着了!就争啊,争得天昏地暗,直争得差点要打起来,就不玩儿了。
当然,过了几天又一起玩儿起来。
小朋友们就是这点好,不记仇。
还当然,小朋友们也清楚了,以后,要么就打“卵”,要么就打“线”,千万别一起打“卵线”,小心又吵起来。
今天就说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