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罪一票权贵
血雨腥风的变法路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日强。对于老百姓来说,只要你奉公守法,想当官混进上流社会也很容易,上战场多砍几个脑袋就是了。所以在秦国,荣华富贵的道路向每一个人敞开着,爵位面前人人平等。如果你达不到,只能怪自己能力不济,不能怪社会不公。那些毫无根基和背景的人,成为了变法的最大受益者。但是,纵观历史,每次变革都会面临巨大的阻力,而且失败的多,成功的少。究其原因,就在于它伤害到了既得利益者的既得利益。那些无功受禄的老旧贵族当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要让他们像平头百姓一样从头爬起,那简直是要了他们的命。所以,他们对变法表示出了最强烈的抗议,并且成立了抗议委员会,推举太子驷为抗议委员会主席。为了起到带头作用,太子驷决定以身试法,带着一帮贵族深夜高歌,挑衅宵禁的法令。很快,这帮违法分子的劣行就被孝公和商鞅知道了。太子犯了法该怎么办?这时候,新法刚刚推行,商鞅心里很清楚,如果对这件事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么此次变革一定会前功尽弃,而且自己还会担上妄动祖宗成法的罪责,难逃一死。但是,太子犯法不好玩儿,万一孝公死了,太子当上了国君,还能有商鞅好果子吃吗?思来想去,商鞅憋出了一个折中的法子。太子当然不能动,但是太子的老师却有督教不严的责任,所以太子的两个老师一个被割了鼻子,一个脸上被刺字毁了容。这件事儿虽然让新法得以施行,却为后来商鞅被杀埋下了伏笔。以太子为首的贵族们的反击才刚刚开始,接下来的一幕更惨烈。秦国的监狱里已经关押了七百多名故意对抗新法的贵族,按照秦国法律,都应该枭首示众。但是商鞅迟迟没动手,他担心如此大规模地处斩高级政治犯,会引起秦国高层的动荡。在押期间,这些贵族的家属们通过太子在朝中四处活动,对商鞅进行中伤和诬告。这下就把商鞅给惹毛了:“我还没杀人呢,你们就诬告我!要是把你们放出来,还不得弄死我!”所以,商鞅准备对这些贵族动手了。一次要杀掉七百多名贵族,这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件骇人听闻的大事儿。但是,商鞅觉得这一切都理所应当,阻我法令者杀无赦!七百颗人头落地的消息传到国都,整个贵族界都在颤抖。从此,商鞅的变法再也没有遇到贵族的抵抗。这些人暂时躲进了阴暗的角落,等待时机。连太子驷都吓得躲在家里,八年不敢出门。新法推行十年后,史籍记载:“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整个国家蒸蒸日上。
二、悲催的下场
公元前338年冬天,太医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商鞅变法的主要支持者秦孝公病重。这时候有两个人的心情最复杂。一个是太子,他窝在家里躲了八年,终于要重见天日了。太子心想:“商鞅啊商鞅,看我不弄死你!”另一个心情复杂的人自然就是商鞅了。他心想:“新君就要上台了,我该怎么与他相处,才能冰释前嫌呢?”孝公病危期间,有一个老朋友来看商鞅。商鞅随口问道:“我跟当年的百里奚相比,谁更高明?”老朋友意味深长地回答道:“百里奚不过是一个奴隶。他在秦国为相六七年,向东征讨郑国,三次为晋国扶立国君,一次救楚国于危难之中。他出门不乘车,夏天不用伞盖,视察民情也不大搞仪仗队。所以他死时,秦国百姓皆为之流泪。而你靠着结交主上的心腹景监发家,掌权后恣意凌辱贵族,残害百姓,连太子都被你吓得八年不敢出门。你一出行就有大批武士护卫,浩浩荡荡,这些行为都不算以德服人。你还贪图商於地区,在秦国独断专行。现在的你就像早晨的露水,没有多少时间了。万一主公有个三长两短,你觉得自己还可以活下来吗?”一番话可谓是金玉良言,但商鞅却没有听进去。
孝公一死,太子登基,这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的报复行动马上就展开了。在贵族的安排下,有人告发商鞅谋反。商鞅心里跟明镜似的,到了这个时候,什么道理,什么证据,那都是浮云了。秦惠文王要弄死他,他怎么解释都没有用。为了避祸,商鞅带着几个随从出逃了。一路上,他们都在山野里乱窜,后来总算看到了一户客舍,想要借宿一晚。敲开门后,商鞅对开门的老头说道:“我们是过路的,可否在贵处歇脚一晚,我们多给你钱就是了。”没想到老头说:“留你们住宿倒不是难事儿不过你们得证明身份。我们大良造商鞅有令,收留不明身份之人要受处罚。”一听这话,商鞅愣了,逃跑的人哪有介绍信,有身份证也不能拿出来给人看啊。这时候,他才不得已感叹了一句:“自作孽,不可活啊!”于是,商鞅一行人只能接着跑。他们一路上东躲西藏,几乎没有藏身之地。就这样一路跑出了秦国。商鞅思来想去,决定还是投奔魏国,好歹他曾经也是相国府的中庶子。没想到,因为公子卬的事情,魏国上下对他恨之入骨,根本不接纳他。走投无路的商鞅只好再次返回秦国,来到自己的封地商於。秦兵很快就追来了。商鞅组织家丁、家将反抗,但没过几下招就被打散了,商鞅也在混乱中被杀。新国君和老贵族对商鞅的仇恨刻骨铭心,都觉得这么死太便宜他了,就对商鞅的尸体施以车裂之刑,并杀掉了他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