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所有的英雄豪杰,从先时的英明神武,到最后的昏庸懵懂,形成强烈的反差。‘’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作为三国里的佼佼者,毛主席读完历史批注‘英明一世,懵懂一时’,和李世民的批语一模一样。
李世民少年即领军征战,干掉王世充、窦建德、刘武周等。杀兄逼父,发动玄武门之变,终登大位。威服突厥,各少数民族归心,被称天可汗。任用房玄龄、杜如晦,善用魏征,创下‘贞观之治’。晚年据历史记载,他患有‘气疾’,对立嫡不当,甚至于推倒魏征墓碑,前后行事风格迥异。
三国里孙权的两大对手结局也和孙权相似。刘备取下汉中,兵力强盛。然而东吴背盟,关羽败死,曹丕篡位。刘备心理膨胀,违背了吴蜀结盟初衷,虽说打出‘’为关羽报仇‘的旗号,但是内心深处考虑的是吞并东吴,扩张势力范围。无论赵云、诸葛亮提出合理的意见,认为国贼是曹魏,刘备依然固执已见。刘备被自己的大胜冲昏头脑,认为部队军事实力超过孙权。结果刘备连营百里,被陆逊这个毛头小子在夷陵以火攻击败,逃奔白帝城,大好形势前功尽弃。诸葛亮谈‘’若法孝直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就算东行,也必不蹉跌也。‘’失去了作战的总参谋长和智囊,刘备用兵的短处就暴露出来。
曹操早年用兵多变,兵不血刃拿下荆州刘琮。却在赤壁遭遇滑铁卢,被周瑜以火攻击败。后期战绩乏善可陈,又以空盒之计逼杀荀彧。致使他的智囊团更加空虚,因为他的头牌谋士郭嘉早早挂掉,另外一个比较厉害的智囊贾诩比较滑头,也不算特别亲近。
回过来谈孙权。孙权在孙策死后,任用前朝旧臣。坚定原则,用周瑜击溃曹操,提拔重用鲁肃、吕蒙等年轻一辈人才,迅速稳住阵脚。孙权在闲暇之余,手不释卷,也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孙权劝学》里孙权说了:君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君言多务,孰若孤?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从这文章看,孙权年轻时极为好学。
孙权早年从善如流,经常听从张昭的意见,在取荆州时敢于使用陆逊这样年轻的将领,在赤壁和夷陵都分别让曹操和刘备铩羽而归。在他的治理下,江南物质丰富,人才济济。
到了晚年,孙权换了个模样。对张昭不满,甚至用砖头堵住张家的大门,对陆逊也是横挑鼻子竖挑眼,陆逊几乎就这样被气死了。在选择继承人方面,和李世民犯了相似的错误,为东吴的覆灭埋下伏笔。李世民对太子李承乾和鲁王李泰一般对待,没有分开尊卑,令李泰对皇位生出觊觎之心,形成太子党和鲁王党,最后唐太宗只好两个都不用,立李治为太子。
同样的,孙权第一个太子孙登聪明优秀,可惜英年早逝。第二个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也发生了争夺。历史是相似的,伟大人物犯的错误也是一样。孙权为了保全他们,改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孙和后面也被冤杀了。因为年幼儿子孙无法掌控局面,都被权臣控制。
到最后孙和的儿子孙皓登上王位。孙皓刚即位时也施行良政。到了后面,孙皓估计因为早年父亲被杀,他又被远窜离京,心理有些问题。多年的压抑和不满在他成为皇帝后发泄出来,不仅仅是报复政敌,而且倒行逆施。历史记载他恢复炮烙之刑,剥犯人脸皮而让犯人歌舞,甚至于破开孕妇的腹部看胎儿性别。
在陆抗等辅助下,孙吴政权又勉强支撑了几年,最后被晋朝王睿等沿江顺流攻灭。
孙权崛起于江南,皇位传承不远,前后两段人生截然相反,为吴国覆灭留下了伏笔,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