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油田地热开发:百万平米的绿色冷暖之道

今年8月,酷暑未消,走进大港油田公司机关大楼,却瞬间被一阵柔和的清凉包围。这里没有传统空调的强风,环境清凉温润。舒适的室温,来自脚下100多米深处的地热能。

大港油田地热开发公司地热运行管控中心副主任黄平介绍:“目前,油田区域内很多办公楼已接入地热系统,实现地热制冷。”在大港,员工们真正过上了一年“四个春天”的生活,无论外面严寒酷暑,室内始终保持着春天般的宜人温度。


01 资源与机遇,老油田的新选择

大港油田地处京津冀,属于地热富集区,浅层地温场稳定,这为地热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传统油田转型路径很多,大港油田把目光投向了地热,这不是跟风,而是深思熟虑后的理性决策。

选择地热开发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资源禀赋优势。大港油田所在区域地热资源丰富。二是技术积淀。钻井、修井、回灌这些地热开发的关键技术,正是石油人的老本行。三是现实需求。油田生产园区本身有大量制冷和采暖需求,外部市场也很广阔。

仅大港油田内部就有30余栋办公楼,占地约10万平方米,这片建筑群成为了地热制冷技术的天然“试验田”。自2021年开始探索地热能源以来,大港油田已成功开发运行8个浅层地热项目。

与常规地热项目主要解决冬季供暖不同,大港油田的地热系统实现了制冷与制热的双向供应。夏季,当其他地热项目进入“休眠期”,大港的系统正迎来运行小高峰。

 

02 技术与创新,废弃井的绿色蜕变

大港油田在地热开发中,特别注重技术创新和资源再利用。他们依托油气勘探开发先进技术,形成了涵盖地热勘查与资源评价、规划设计、技术研发、工程建设、运维管理“五位一体”的地热全产业链技术能力。

一项创新举措是将废弃油井改造为地热井。大港油田按照油区不同区域供暖需求,编制了废弃井开发利用规划。技术人员依托大港探区废弃油井资源数据库,经过多轮筛选,最终选定长停井中5-58井作为回灌井进行改造。

这种改造相比新钻地热井,预计可节约投资成本近20%。以双1X1井为例,这口大港油田油气勘探废弃井通过改造,提供的地热资源可为周边20余万平方米供暖,较新钻同等深度地热井所需投资费用预计减少约600万元。

大港油田还创新研发了地热调度管理平台,包括设备监控、工艺监控、数据管理、报警管理和报表管理5大功能。这个平台满足地热场站无人值守前提下,可实现生产运行调度统一管理,本地调控、自动控制、数据信息全方位覆盖,故障报警快速定位。

 

03 成效与展望,绿色能源的经济账

大港油田的地热开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项目从零起步,一年一个台阶,年收入逐步攀升,从最初的几百万元增长到如今的千万元级别。

位于河北沧州的官一联合站余热项目,一年就能节约300万立方米左右的天然气,按市场价格计算,相当于节省资金超千万元。截至2024年3月,大港油田公司在油区共建成地热项目10项,实现地热清洁供暖面积105万平方米,较传统供暖方式每年可减少碳排放6.3万吨。

在环境效益方面,大港油田基本形成了集合废弃井改造,中深层、浅层地源热泵以及“地热+”清洁能源项目同步开发的地热能利用新格局,累计在油区建成投运12个浅层、中深层地热及余热利用项目,供暖制冷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每年可减少8万余吨二氧化碳排放。

大港油田的地热开发并未止步于自给自足。“技术成熟了、模式跑通了,就要向外输出。”大港油田公司新能源事业部副经理杨淼说道。目前,大港油田的地热技术已走出油田大院,逐步进入居民区、酒店等多种应用场景。

 

从河北的大厂、北戴河、霸州,到更远的南方市场,大港油田不断拓宽着地热市场的边界。团队已在贵州遵义签订浅层地热项目合作协议,希望以此为切入点,探索开发南方市场的更多可能性。

大港油田正在不断扩大地热能的市场份额,选取地热资源丰富的“一市四省”签订了10个项目,成为天津地区环境友好、技术先进、效益可观的综合能源服务企业。到“十四五”末期,大港油田预计实现地热供暖1000万平方米以上。

大港油田的地热之路越走越宽。从油田自用到服务社会,从北方供暖到南方制冷,从单一能源到多能互补。如今的大港油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暖。从大港开始,这样的“春天”正被送往更远的地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