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偏见”:反正我也不是要成为那样的人,这个书就不用读了吧/这个事就不用做了吧。这是我以前很奇怪的一个想法,我读了什么书就会变成那样的人(真要是这样就好了),或者是我是要成为那样的人才读这样的书的。比如《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几年前就见过了,但是一看封皮上一脸商业精英的光头(sorry)就兴趣缺缺:我将来会当护士,又不是要成为白领,这种商业人士的书就不用看了吧。
要是以前一看书名《高绩效教练》我肯定连翻都不会翻:我又不是要做教练。然而想法开放多了,我虽然不会去做教练,但是日常生活里总有些时候要教别人点什么,也可能是给他人提供帮助。反正技多不压身,多学点多看点总是好的嘛。
-
开导的误区
我又要认错了,因为我曾经就是那种表面上向别人征求意见事实上想把责任推给对方、让别人给我做选择的那种人。
作为一个前·不敢承担责任の怂包,我现在可是火眼金睛,一下就能认出来谁是真心来征求意见,谁是暗中向把责任“嫁祸”给我。这些人通常说起话来吞吞吐吐,但是又一下子能给你说出1234567种想法或是选择,最后八成是以“你觉得呢?”“你怎么想?”等类似问题结尾。
-
开导的意义
开导是帮助对方开发潜能,把责任感回归到自己身上,通过提问的方式,能让这两点做得更好。
是的,对付那些不敢承担责任的家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责任感回归。这些人通常还会有这种想法:我做的好,是教练教的不错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学得好;但是一旦他们做错了,那百分之百都是教练的责任。 至于自我反省、“复盘”那更是不可能的事儿。
提问则是一种积极引导的方式。“你觉得你做的怎么样”“你觉得哪里需要改进”“你觉得哪里出问题了”,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出反思和检讨,同时责任也回到了自己的肩上。
不像我,简单粗暴,“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啦”、“你觉得好就好呗”,潜台词就是“我是不会替你负责的”“一切后果自负”。
-
开导的技术
GROW模式:
1 Goal:找出目标并具体化
2 Reality: 认清现实、搞清现状、整理思路
3 Option:激发对方思考,切勿做评判或代替对方做抉择
4 Will: 通过提问强化行动意愿
重点强调下,在用这个模型时,只有提问的人一直很轻松,被问人一直特别严肃地思考,这样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辅导。
黑体字简直太重要了,如果反过来提问人一脸严肃,被问者反而一派轻松,不用多说,肯定是把责任又推出去了。
—————————————————————————
说这么多,其实我觉得现实是最好的老师。我以前偷懒,不想承担责任,把选择权交给别人,最后自食其果。出去旅游懒得做计划又不想承担责任,跟着别人走,结果一个星期没睡好因为订的青旅在红灯区晚上太吵,吃得不开心因为人家要省钱当然不管我这个吃货,玩得不开心因为我想去的地方都没去几个。花了钱却遭了罪,回去跟朋友抱怨,被一句“谁让你自己什么都不管”怼的哑口无言。
去年去日本,作为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我自己一个人设计路线、订机票酒店餐馆,整个行程都是我全权负责(感谢基友的信任)。玩得痛快开心,当然也有失误,就连基友的抱怨我也很开心地接受了,是我负责的事情我愿意承担责任,更愿意反省检讨,为了下次旅行可以更完美更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