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收到了一个非常特别的留言,它来自我们的老朋友,一个喜欢用脑图总结每节分享课的毕业生“脑图君”。这个留言很特别,它也是一张脑图,画的是他面临的三个职业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传统型企业蓝月亮。第二个是o2o新秀“优信二手车”。最后一个是“海信网讯”,一个面向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公司。这3家公司,“脑图君”从企业发展、个人收获、公司平台、行业投资等多个纬度,做了一个系统分析,希望做出一个明智的选择。可他仔细分析打分后发现,这3家公司最终结果差不多,难以取舍。
从这个案例上,我们能见微知著地发现一些问题。时代更迭,行业变化巨大,求职、跳槽变得越来越容易。六零、七零年代的人,一份工作至少要做5到10年,有的人甚至一个工作干到老。而现在,互联网招聘、社群信息、甚至给老板致信都十分方便。现代人,面临着多种多样的就业、跳槽选择。
大家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一个人不可能在一个公司、一个岗位,工作一辈子。每个工作都是阶段性的,干一段儿试一段儿,如同精益创业思维中的“快速去试错、去迭代”。
但此时就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人可能具备“职业惯性”,即使换了公司,还会惯性做同一个岗位,如果每次跳槽接触的都是同样的工作,人们可能就会对专业技能疏于扩充。随着技术革新,岗位职能却并非一成不变,比如“会计电算化”,如果没有及时提升自己,就很难适应从“算盘到电脑”,这对职业个体而言,是巨大的隐患。所以,职场人在岗位上快速去变化的同时,也要时刻跟进自己能力的提升。
怎样才能获得核心能力提升?
如果只是在一个岗位工作了一段时间,每日没有总结,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庸庸碌碌地度过每一天,那这段工作期间就没有达到有效的进步。真正的提升并不是在一个岗位工作的总时长,而是有效工作时长,在这段有效期,每日的工作视野是否扩充,工作经验是否总结,是否获得一些新方法新技巧、并将这些所思所想巧妙结合到工作中,才是获得能力提升的根本路径。“经验加方法才等于能力”——在工作多年之后,总结工作上经历的经验教训,融会贯通,运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将这些技巧相串联,将工作高效完美完成,才完成职业能力跃升的蜕变。
回到“脑图君”的案例,作为一个应届毕业生,他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在校的教育制度,和工作中实际的商业环境差距比较大。他该如何面对个人转型和职业抉择?
首先,对于毕业生同学,要对自己及时清零,接受从校园到社会的这样的一个变化。
其次,创业公司和传统企业同时摆在面前,要根据自己优劣势及想要得到的成长来做一个长远性的选择。
创业公司的优势是,由于它处于成长阶段,并没有规范的岗位设置,不同岗位界限比较模糊,公司中的任何一人都可能身兼数职,需要员工是一个多面手,考虑全面、能力多元,虽然这样对毕业生来说有些辛苦,但他可以借此接触到很多全面的事物,对一个人的锻炼非常快且广泛。
大型的这种传统企业,各项规则臻于成熟,虽然不像创业公司那样得到全面的锻炼。但规范标准的培训能够给毕业生们提供从校园到职场的最好的缓冲。良好的职业发展培养、导师指导也可以给多数处于迷茫状态的年轻人提供较好的支撑,使之不会荒废好年华。大企业良好的平台也可以助员工们在跳槽的时候“金衣加身”,获得比其他人更好的职业选择。
除了以上优缺点,毕业生们还需要考虑一个选择因素——时间,即“自己能够多久成为一个专业的职场人”。假如在一个创业公司,成长时间相对较短,在传统企业里头,这个时间会被放大,可能3到5倍不止。比如说,你在传统企业做到5年,或者七八年,你得到的工作经历,在创业公司可能在一两年内就积累完毕。但创业公司本身失败率比较高,可能面临失业的危险。
职业选择也要看个人特质。如果性格偏慢,目标感不强,需要人引导,建议考虑大型企业,它们有明确的员工培养体系,迷茫的同学可以获得定位并依据既定发展路径向前走。如果闯劲儿冲劲儿很足,有非常强的目标感。确定自己想要什么并且知道如何去实现,则可以选择自由度大的创业公司。目前一个89后的公司办得有声有色,运营收益等各个方面都做得很好。年轻的CEO在学校就开始工作,他丝毫没有职业选择的烦恼,而是一心一意创业,他跟同龄人相比,成熟稳重,较早地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并努力做到最好。
“脑图君”非常出色,他冷静缜密地把各个offer用不同的维度来分析,有效运用了逻辑思维来做判断。但他缺少了右脑的、整体感性思维。用前一阵子大家常说的,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工作也一样,它不仅仅是能给带来多少收入、多少人脉、多大发展,它还是一个新环境,是一种企业的氛围、感觉,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应该把这种感性思考融入到整体的决策中,比如公司文化是否与个性相匹配,公司工作节奏是否与个人节拍相合,这些都需要考虑,都会极大影响到个人的创造力。良好的整体感受会推动个体形成“自驱力”——自我驱动,而不是被岗位本身、职业要求、工作内容所限定,拥有良好的自驱力会推动员工自主学习、在工作中自主提高效率、改善工作方式。
即除了理性分析这份工作带来的各方面受益外,还要感性地审视自己是否从岗位以及公司的工作中获得了快乐,或者说我是否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工作。只有发自内心的认可和愉悦才会有力地推动形成“自驱力”,在岗位中积累、学习、总结,从而获得从内到外的职业能力跃升。当你工作了一段时间,回头来看走过的路,会发现真正让你愿意去做这项工作,推动你取得成绩的,更多的是你对这个工作的喜爱。就像以前分享提到的“心有”的状态。保持自己最好的状态,做到开心,不要去计较患得患失。
理性分析和感性思考都做到后,作为职场新鲜人,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任务,你要逐步了解自己内心真正渴求的东西。这种东西,不是人云亦云的外界诱惑,而是发自内心的乐于去从事的事情。而探求喜欢的事业,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不停地去试,不停去犯错。不尝试永远不知道那份工作到底是否适合自己。所以,在30岁之前,同学们最应该去做的事情,就是尝试各种各样的工作、各种各样不同的岗位,直到发现自己“甘之如饴、心之所向”的事业,然后为之专注地探究,努力钻研三五年,最终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你要去掉浮华,去掉浮躁。也许现在“互联网”和“互联网+”的概念,不断的充斥着你的神经。但从TII以往同传统企业的接触上,发现传统企业本身有很多独到的特点,这是所谓的创业者和充满理想的互联网公司无法企及的优势。所以去传统企业,未必不是一个好选择。
总结来说,针对互联网的职业选择,要结合自身特点及企业实际,运用理性和感性的双重判断来做选择,不断地试错找到最契合的真正喜欢的岗位方向,踏实工作积极思考,将方法同经验相结合,主动运用于工作中,自我驱动来进行能力提升,这样积累3到5年,35岁之前,哪怕不能成为行业大牛,也足以成为细分领域独当一面的专家。当然最重要的,我们祝每个朋友真正地从工作中找到兴奋点和快乐,有希望有期待地工作本身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之一。
本文作者:艾永亮,TII咨询董事长&首席咨询师,互联网转型专家&互联网管理专家,微信联系方式:inplinqq。TII咨询www.tii-consulting.com是中国首家传统行业互联网转型培训咨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