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是最有力量的
今天和大家聊聊一部早已上映,却才被引进院线的一部电影。
没错,就是《小萝莉和猴神大叔》。
这是个很拗口的名字,很多人当初就是因此擦肩而过。
所以,拿出来和大家聊聊。再顺便说点有关电影其他的零碎东西。
(萌出血和帅爆头啊)
七八十年代,中国电影市场还处于摸索成长的阶段。远远没有如今动辄几亿十几亿的轰轰烈烈。那个时候,印度电影、阿尔巴尼亚电影大批地被引进国内。相信大家对《流浪者》、《大篷车》、《第八个是铜像》都有所耳闻。
(流浪者——到处流浪,到处流浪)
(大篷车的歌舞奉为经典 海草海草,随波飘摇)
也就是那时候,印度电影动不动就来段歌舞的印象深入人心。
影片开头,小女孩沙希达出生再巴基斯坦的穆斯林家庭,可六岁了还不会说话。
女孩的妈妈为了治病,卖了羊群去印度德里的神庙祈福。但是在返程的过程中,沙希达阴差阳错下了火车,独自留在了印度。
妈妈心急如焚,可是面对两个冲突对立国家的工作人员,丝毫没有任何办法。
(哭得稀里哗啦啊)
这时,小女孩遇见了猴神大叔。之所以称为猴神大叔,是因为男猪脚帕万崇拜猴神,而且因为坚持信仰,甚至成了四川话里常说的“弯刀”。
(人们将朱砂溶在油中向哈奴曼进贡,所以猴神总是红彤彤的)
(注意长尾巴)
猴神(HANUMAN),哈奴曼,也叫哈鲁曼。出自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帮助大神毗湿奴的化身罗摩解救妻子悉多。看看猴神,是不是觉得很眼熟?再想想我们的那只猴子。
没错!我们的孙悟空和猴神同出一辙!
胡适先生很早就认为孙悟空的原型就是取自于猴神哈奴曼。
(大家都是猴几吗?)
只是对比哈奴曼四张脸八只手,孙悟空明显更贴近于“人”。哈奴曼有一根神通广大的尾巴,孙悟空有《西游记》里东海龙宫借来的如意金箍棒。
有趣的是,孙悟空没有尾巴,《西游记》里硬加的尾巴一点也不神通广大,反而好几次碍了斗战胜佛的事。
不过这里如果深入一点的话,其实孙悟空不是完全的猴子,西游记里称呼他的是“心猿”。现存最早的西游记版本世德堂本里还有“石猿”的称呼。可见孙悟空还经过了后世猴和猿混合的再创作。
回到电影,小姑娘主角光环发挥了作用,一路跟着大叔。大叔也充当护法。历经千难万险送小姑娘回家。
猴神大叔送小姑娘回家,本身是俗套的公路片,还有让很多人觉得俗套的歌舞。但除去动辄唱歌跳舞的成分,相比表层的“爱”的主题,更多的是“改变”。
这反而不是宝莱坞的特色,是好莱坞特色。
“改变”是故事的核心,也是好莱坞电影工业作品的灵魂。之所以我们能喜欢一个好故事,是在于好的故事中的改变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猴神大叔近乎迂腐,但他有一颗善良的心。护送沙希达归家的途中,他坚持内心的信仰,坚持自己的原则,因为爱接受了信仰穆斯林的小姑娘。甚至影片的最后人们无论何种信仰自发地聚集到边境时,他完成了大爱无疆的猴神的改变。(观后感作业一般的描述……)
沙希达最后说话了,无论她说的内容。她的改变也代表着导演整个浪漫主义叙事手法的根本目的终于散发了光彩。
泰戈尔曾经说过,爱是理解的别名。
而如今的大众,对负面则爱不释手。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这和热搜异曲同工)
“三汗”之一的萨尔曼.汗,小姑娘哈莎莉·马洛特拉
的表演都让这个故事充满了轻松与温情,让剧情负载的民族矛盾显得不那么沉重,像《我能说》那样,被更多的人容易接受而没有用力过猛之嫌。
温情,却是最有力量的。
公众号回复“猴神大叔”,给你一个小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