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请心理学、社会学博士同学推荐几本书,他给我开出的书单是《叫魂》(孔飞力)、《万历十五年》(黄仁宇)、《美国与中国》(费正清)、《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孔飞力),还包括后来推荐的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兜兜转转近两年终于看完第一遍,理科出生社会学零起步的我决不敢说我看懂了,但真的看进去了,于书的作者的思想精华,我可能只取到了一些浮沫,但确实引起了我对社会政治深层问题的一些思考,还有对世界及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些重大事件的认识。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是孔飞力教授在法兰西学院系列讲座演讲稿的整理,是从他多年从事中国史研究形成的一些基本看法,和《叫魂》一样,书中前三篇章选取的都是中国历史进程中关键时期发生的“小人物”或“小事件”,但这些小人小事恰恰成为了那一特定时期的代言人,发生在谁身上是偶然,但发生是必然。全书的纲是以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为主轴,围绕三个主要矛盾进行事件剖析,进而阐述他对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在长期演变过程中的“根本性议程”或“建制议程”。这三个矛盾是政治参与的扩展与国家权力加强之间的矛盾,政治竞争的展开与公共利益的维护加强之间的矛盾,国家财政汲取能力同地方财政需求之间的矛盾。全书四个篇章,分别是魏源和冯桂芬的改革思想,以及从晚晴耒阳暴乱到中共建国初期时农业集体化的这近百年间,中国财税体制发生的诸多变化。
魏源的改革思想跟龚自珍一脉相承,大力呼吁清政府进行变革,魏源作为社会精英却不直接参与政治的代表,“一位有着根本性关怀的思想家,其才华之所在,应在于他既能够将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经验和抱负上升到一般性的层面,又能够赋予他自己特定的世界观以普世性的意义。”他通过对《诗经》的解读,对于“什么是政治生活的合法边界”这一问题做了探讨。魏源主张广泛性的政治参与,这种参与并不在于这关乎正义,而在于这将有助于政府的有效性,通过文人政治参与的拓展来加强国家的权力,从而实现富强。
冯桂芬关于由基层官员选举产生高官和加强基层控制的建议,表面上看起来是受西方民主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影响,实际上前者源自扩大中国数量日益增长的士人阶层的政治参与感,后者则源于从康熙、雍正年间就开始尝试的加强朝廷中央政治经济控制能力的改革尝试;至于耒阳暴乱和农业集体化改革的初衷,都是指向对无处不在的税收中介和税收掮客的打压,从而实现增强中央财税控制权与减轻基层平民负担的双赢。
书中引用了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的思想我坚信,“也许他们自己也没意识到,在摧毁旧制度的大革命中,他们的革命情感、习惯和思想其实大都是继承了旧制度的东西,而且尽管他们不情愿,还是用旧制度的瓦砾建设了新社会的大厦。”孔飞力认为,中国现代性的发展主要归结为内生因素,中国在自身演化以及与外界互动的历史进程中,所孕育出来的符合现代化进程和现代文明理念的诸多特性,“中国的现代性”,至少从晚明时期就已经开始孕育。
政治参与度的扩大和政治竞争的引入会引发增量改革,而这种改革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伴随着革命的可能性,回顾从鸦片战争至今的这近两百年历史,中国政治的变迁一直在集权与分权之间不断摇摆,从文人的政治参与与社会关怀,集权与自治中社会精英的个人定位于社会定位,从这一视角来理解中共建国前后的土地改革与农业集体化,其施政逻辑便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