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爱因斯坦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如果公众投票最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和爱因斯坦,绝对是数一数二。
爱因斯坦的成就,自然配得上任何的荣耀和声名。
但是,这里面似乎有一个问题:同样在圈内声名赫赫的物理学家,比如19世纪最厉害的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比如和爱因斯坦同时代的量子力学开创者普朗克,他们的名声就远不能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至于在世的、公认最牛×的物理学家爱德华·威滕,我敢打赌,很多人甚至连这个名字都是第一次听说。
牛顿的理论,普通百姓还可以理解——你老婆抽你一个大嘴巴,你的脸上火辣辣的,她的手其实也挺疼的。牛顿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等的。
爱因斯坦不一样,相对论是在大清光绪年间提出的,可直到现在,一般人还是觉得它不可思议。
那么,爱因斯坦的名望是怎么来的呢?
1|美国人喜欢上了爱因斯坦
1919年,广义相对论被实际观测所证实,爱因斯坦声名大噪。不过,也仅限于科学圈。
美国人对他就不怎么感冒。爱因斯坦是德国人,而且一个犹太人。他居然还傲慢地宣称,全世界只有12个人能理解他的相对论。这么不谦虚,美国人不喜欢。
爱因斯坦声望的引爆点,发生在1921年4月13日。
这一天,他乘船到达纽约,访问美国。本来呢,媒体也没把他的来访当作多大的事儿。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完全是出于尽责,才派了科学记者去做报道。毕竟,记者也要靠稿费吃饭呢。
记者来到码头,结果,码头的场面把他俩给震住了——竟然有两万人的欢迎队伍!
爱因斯坦一行人下了船,一个专门的车队护送,警车开道,市民夹道欢迎。科学记者一般都是炒冷饭的,哪见过这阵势?!他们心想,爱因斯坦是什么鬼,咋整得像摇滚明星出行一样?于是,赶紧约爱因斯坦做专访。
一采访,爱因斯坦的作派完全对了美国记者的胃口。
他和人们印象里谢耳朵式的天才物理学家完全不同,不修边幅,举止随意,还鼓捣着一把小提琴,“像孩子一样热爱小提琴”。爱因斯坦看上去好像还有点胆小,有点害羞。一聊起来,说话非常机智,直觉多过理性,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物理学家。
声势夺人在前,平易近人在后,两个记者被彻底征服了。他们说爱因斯坦是一个梦想家,是一个艺术家……美国媒体这么一宣扬,爱因斯坦暴得大名。
2|一个乌龙
爱因斯坦成了妇孺皆知的世界名人。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疑问。到纽约之前,美国的老百姓没几个知道爱因斯坦,为什么居然会有两万人专程跑去迎接他呢?
莫非,爱因斯坦策划了一场事件营销?
研究者一考证,发现尼玛欢迎的人群根本就不是冲着接爱因斯坦去的!
原来,当时到场的纽约市民,是根据犹太教会的组织,来迎接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袖魏茨曼的。魏茨曼后来成了以色列的第一任总统。
犹太人搞老乡会,自然要邀请各行各业的头面人物,爱因斯坦名列其中。魏茨曼会长从欧洲赴美国,顺路就捎上了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来纽约,主要也是参加犹太同乡会的。在车队里有他一个席位,但车队绝对不是专程来接他的——爱因斯坦就是一个领盒饭、打酱油的。
两名美国记者搞错了。
3|屠龙术&狗屎运
犹太复国运动,自然远不如爱因斯坦对人类的贡献更为重要,爱因斯坦配得上任何的荣耀和声名。
但是,没有这一场乌龙事件,爱因斯坦也就没有后来世界性的声望。
一个人要得到持久的声望,既要身负绝学,有倚天屠龙的本事,又要机缘巧合,有踩到狗屎的运气。
互联网让传播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容易,现象级的网红不断,动辙粉丝上千万,红透半边天,可转眼间又销声匿迹,如同过眼烟云——这是才华配不上名望的结果。
关于这一点,我们的老祖宗早有精辟的总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万维钢《精英日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