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都不乐意在宿舍里住。”班主任老师在微信群里说。
过几天学生会考,老师早在微信里说,会考期间,学生可选择如下几种居住形式:一、申请住校;二、住宾馆;三、回家;四、投亲靠友。
“我孩子住什么地方呢?!住宾馆?!住宾馆怎么放心,我还得陪去。”我不禁要问,听了老师在微信里所言,我不禁思考起来。
“爸,会考我住同学家。”孩子来电话告诉我,他的安排。听了孩子的安排,即放心,又担心。放心是孩子有伴了,有去处了,有自己相好的同学了。担心是来回路上的安全,在人家家做客的表现。不管怎么说,孩子去同学家,怎么也给同学的家长,增添不少麻烦。
从接到孩子的电话,随时随地、时时刻刻我就在琢磨孩子这点事。我这操心的家长。
星期六孩子回家了,赶紧告诉孩子咱们操心的事。“儿子,上同学家的路上,过马路一定要注意安全,确定好与汽车的安全距离才通过。”我对孩子说,“知道。”孩子回答道,很平静。孩子妈妈也不放心,接着说:“是的,河北那边的人不守规矩,有一次我们开车走到那里,有人开车逆行,差点撞上,问他为什么这样开车,人家还很横,回答,我的地方我作主。”听爱人这么一说,心中不免又增添一份担忧。心想:“你这孩子,为什么不高兴住宾馆,老爸好陪你去。”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张了,再担心,该支持的,咱们还得支持。于是啊,又赶紧叮嘱一句:“儿子,过马路一定要当心,注意安全!”“知道了,老爸。”孩子一脸无所谓。
“儿子,在人家家作客,凡事要让着人家,要有当客人的样儿。别像小时侯,上人家家作客,还和人家家小朋友争玩具。”“行,老爸,我知道了。”孩子依然平静地回答。我们的叮嘱又是多余?!
“对了,儿子,在人家家吃饭,一定要手扶着碗,吃饭斯文点,更不能巴叽嘴。”我又唠叨道,“主人没上桌,别自己先动筷,先吃,咱们得尊重人家。”孩子妈妈也不忘抓紧提醒嘱咐。孩子从未到同学家串过门,我们也很少在外交往,所以,总想什么事都嘱咐到位,别在人家家显得没教养。回老家,短短的时间,也只是在姑姑家住住,姑姑家不是外人,孩子又是咱家唯一的男丁,一切可不都心痛他,惯着他。“中午我们在外面吃饭。中午他父母没时间做饭。”孩子告诉我们。“那你得卖单。”我敢紧告诉孩子,“我们AA制,不用我买单。”孩子回答。“这怎么行啊?!中午你得买单,走时咱多给点钱。”“为什么啊!?”孩子还不明白。“为什么?!你晚上住人家,吃人家,人家要你钱了吗?!这人情咱们得懂。”“好吧!”孩子似懂非懂地回答。你说现在的孩子,学西方学的。咱们该有的人情味儿,还得有。
是的咱们是中国人,中国人特有的人情味儿,咱们一定得有。有次住国外的同学来京,同行的有白人、黑人等,吃饭时大家就AA制,可我怎么也别扭,不习惯。我毕竟是中国人。
孩子要返校了,出门时,我还不忘了提醒:“别忘了买单,咱们一定要主动。”
到校了,孩子发来短信报平安,我的短信里回复,依然是别忘了买单,别忘了过马路左右看,一定要注意安全……
可怜天下父母心,都操心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