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时候拍了一些照片,手机总是提示存储空间不够,我常用的办法是直接把手机上的照片上传到云盘上,然后删除掉手机原图。不巧的是,有一次一个重要的视频没被成功上传,但我已经把它从手机上删除了。于是我开始思考是不是要换一个新款的手机。
首先,我罗列了一下自己平时的需求,基本就是信息记录整理及接打电话,还有就是通讯支付功能。各种游戏、直播等APP没有用过也不想用。这么一捋我发现了自己对手机的真实需求,其实不用换手机,新款的手机那些高性能的芯片,高清拍照等功能不是我的爽点,我只需要适当地扩大内存空间就够了。
问题来了?之前从未听说过iPhone能把闪存扩容,所以惯性思维以为不可以办到。于是到某宝上一查,什么扩容,换屏幕,换电池等服务都不是事儿,而且300-400元相比更换一个新手机的大几千的价格来说还可以接受。于是接着研究了一下内存扩容的风险,觉得自己可以接受,果断下单。
换屏幕和换电池的服务同城可以上门服务,但内存扩容维修店说由于需要特殊的监测仪器只能到店。周末在家备份好现有手机系统后,我抱着大不了把手机变砖的思想准备奔向预约的手机修理店。这里插播一句,我在苹果官网查了一下自己的手机二手回收也就几百元,我可以承受它变砖的风险。店铺位置很好,服务流程很明确,进门报手机号就可以安排预约的师傅受理维修。师傅效率相当高,整个更换过程全程录像,一小时就搞定了,16G内存变成了128G。
记得有本书立讲过,郭台铭讲“富士康工厂的员工做过iPhone产品的,他已经具备有制造维修的能力,所以在五、六线城市供应链,他一个人就可以连着卖、连着销售、连着服务、连着维修都一起作业,他可以自己做老板,这样子我们可以从一台、两台汇集以后,我们准备在5年内开1万家店,在五、六线的城市,这样他们很快就可以跟工厂打成一片,我们的客人就可以用最低的库存、最少的供应链成本,让我们在农村的人口也能够用到最价廉物美的产品,不一定要到大城市来购买产品和服务。” 我体验了维修师傅更换内存的熟练过程,真正相信了郭台铭讲的这个观点。现在的手机维修业已经发展成规模化订单化的流水线作业了,基本上是线上下单,线下作业,大大提升了服务效率。我在店铺等候的1小时内,前台人员不断接受网络订单,有差不多10个人到店过来维修,都是网络下单的,其中内存扩容的有5个。看来手机维修服务行业已经借势互联网,实现了互联网+,就目前我国13亿人口的手机规模来看,这个行业的前景还是很乐观的,因为价值高一些的手机的维修价格远低于更换新机的价格,所以大家会优先选择维修。
通过这次手机维修,让我看到了服务业的未来,尤其是技术服务业。之所以有前景,一是因为手机规模巨大;二是大部分手机使用者基本不会维修;三是比如更换手机屏幕,内存扩展等相对高难度的维修技能学习有一定的门槛,不像贴手机屏幕保护膜那么简单。四是,手机产品的创新的投入和能力的形成都需要时间,这段时间内需要通过维修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所以说手机维修作为手机制造业价值链的末端环节还是很有潜力的。
唐人章碣有诗云:“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举子是“正确地做事”的人,偷儿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做正确的事”的人。前者守正,得到的只是“尘土”,后者出奇,才可能得到“乾坤”。我以为这些技术维修的师傅们是在做正确的事,通过他们的努力,使得物品的生命延续,从而提高了手机零部件原材料的利用率,也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从而让用户把节省下来的费用投入到产出更大的领域,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的工匠精神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