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之外,藏着另一种成长的可能

我一直觉得,“躺平”不该是个带着批判色彩的词。它更像一种中性的选择——是疲惫时暂时卸下期待的喘息,是不想被外界节奏裹挟的自我调节,偶尔停下来看看风,没什么不好。可日子过着过着我渐渐发现,真正让我们觉得“踏实”的成长,往往藏在那些“主动接住麻烦”的时刻里。

就像昨天,领导突然找我,说需要整理一份实验视频的材料。当下我也闪过一丝犹豫:要学新的剪辑工具,还要核对实验细节,确实会占用不少时间。可转念一想,如果这时候推托了,我不仅会错过熟悉视频处理的机会,更会失去一次把“陌生领域”变成“能力储备”的可能。后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做,查教程时学到的剪辑技巧,核对数据时摸清的实验逻辑,都是之前“不做事”就永远得不到的收获。

这像极了项目管理里常说的“需求驱动学习”——当我们明确要完成一件事,那些曾觉得遥远的知识点、没接触过的技能,会因为“要用”而变得具体又迫切。比如想做一个小项目,需要用表格整理数据,就会主动去学函数;需要做汇报,就会琢磨PPT的逻辑排版。这些学习不是被动的“任务”,而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刚需”,记起来更牢,用起来也更顺。

其实没人要求我们必须时刻“冲锋”,躺平的间隙可以有,但别让自己一直停在原地。主动承担一些任务,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很努力”,而是为了在解决麻烦的过程中,一点点摸清自己的边界——原来我能学会这个,原来我能处理好那件事。这些细碎的“我可以”,慢慢就拼成了“成长”的样子。

所以啊,不妨把“怕麻烦”换成“试试看”。躺平是暂时的休憩,但主动伸手接住挑战,才能在每一次解决问题后,遇见更从容、更有底气的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