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哪一个实现起来更容易呢?
先放一张让我觉得很惭愧的截图。
这是我在“豆瓣读书”页面标记的,读过的书。
从大学时注册豆瓣到现在,一共读完了151本书,从今年7月份到现在,还没有完整读完一本书过。
太忙了,没有时间。
这是个完美的理由。我的确很忙,凌晨还在单位调试设备,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再爬起来去山里做讲座。
所以呢?
所以我没时间读书,没能好好地输入,无法静下心来思考。
我曾考虑要不要也加入一个“100天读完33本书”的群,但又觉得实在太忙了,可能没时间,所以又放弃了。
但是现在居然知道有人每年要读超过700本书,每个月还要为多家网站撰写数十本书的书评,我再也不好意思说自己忙,没时间读书了。看来,我也应该好好研究《快速阅读术》了。
1.流水式阅读理念
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有什么用?
网上流传甚广的一个段子:为什么要读书?因为当你看到夕阳余晖,孤雁翱翔时,你脑海中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哇,好多鸟,太好看了”!
我有外出乘车或者等候时读书的习惯,纸质书。
有一次配眼镜要等一会儿,我从包里拿出来一本书开始读。店员说:“现在已经很少见人出门带书了。”
还有一次同事见我包里有书,说道,“真不知道,你们这种坐半个小时火车都要带本书的人,心里是怎么想的。”
我一时语塞。没办法,嘴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说在乘车时,周围的环境相对嘈杂。如果你自己带了一本书在读,会无形中给自己加了一个不被周围打扰的屏障。
我仔细想了想,好像的确有这个作用。这几年,我经常独自搭乘飞机、火车、高铁,很少有人跟我说话。
只有一次,旁边的大叔跟着手机播放器唱了好几首歌之后,突然很好奇我在看什么书。第二天我要参加一个考试,我要复习知识点,简单回了他几句之后我便不再接话。他突然就安静了,再也没有用手机外放歌曲。
我那时还有些幼稚,看到这篇文章后不久,再见那位同事时,就把大意告诉她,解答她之前的问题。她做出一个“呵呵”的表情,说,“好吧。”
呵呵,好吧。我也不该跟你讨论这个话题。
我可能做不到像牛人一样,每天坚持读多少页,多久就能读完多少本书。但我还是保持着阅读的习惯。不为什么,就为了独处的时候不孤单,就为了在人群中不迷失自我,就为了偶尔想要写点东西时不用搜肠刮肚。
有时候想用什么素材时,我没法确定完整版的内容,便凭着印象中的一些“关键词”在网上搜索。
这个方法,我几乎每次写作时都会用。
没想到这正是流水式阅读的理念。
能否做到100%的复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1%的收获。读书不同于学生时代的课文背诵,没人会要求你一字不差地背会、写出来。一本上百页的书,只要其中有一个点触动了你,让你沉思、使你难忘,那也足以说明,这本书,没有白读。
看来,以后这个方法可以继续用、多用,把我从加班的魔咒和借口中解救出来。
2.多读习惯养成法
我慢慢也开始明白,我所谓的“没有时间”,不过是没有了学生时代那种,什么都不做,只静静读书的完整时间段了。
包里、枕边都放着书,候车室、飞机上、午睡前以及清晨,随时随地都可以读。
人真的是很聪明的生物,是谁发明有声书的?
于是跑步时、做家务时、洗漱时,耳朵解放了眼睛,通过“听书”,我节省了许多时间,豆瓣上也可以多标记几本“读过”的书了。
以前总觉得,只有通过文字,才能叫读书。后来才发现,不论是文字还是声音,都只是一种形式,一个载体。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用心,总会有收获。
读书应该是一种开放式的行为,不应该有任何局限。
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形式,都可以读书。
最近一个月读书少,就是因为既没有读纸质书,也没有听书。
3.呼吸式阅读法
人有“呼”,就得有“吸”,读书也是一样。
读书是一直输入,读完一本书并不是终点,还要进行输出。
初一时,每周一的自习课上,班主任都会让大家带一本书来学校,一边读书,一边做读书笔记。
我带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我小学毕业前就读过三次了。我很爱惜它,从来不舍得折角、乱写乱画。
但老师要求必须在书上做笔记,比如某一段话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某处的人物心理是怎样的……
我在书上写字时,心里那个不情愿啊!
但人也往往是这样,有些道理总是在被久以后,才能真的领会。
我也是很多年后才肯承认,做读书笔记是件很好、很重要的事。
但是我还是不喜欢在崭新的书本上写字。
所以当我看到各种读书APP上,都可以随时随地标记想法的时候,内心是很雀跃的。现在的APP真是又智能又人性化,完美治愈了无比矫情的我。
大学时我在床铺周围的墙上贴了墙纸,偶尔在书上看到自己特别喜欢的一句话,或是看电影时遇到特别喜欢的台词,就会顺手写在墙纸上。
喜欢的东西,在一转头就能看到的地方,真是一种享受。
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
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有胸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
多思不若养志,多言不若守静,多才不若蓄德。
到毕业时,曾经崭新的壁纸也褪色,我重新把这些打动过我的话语敲进电脑里。它们陪伴了我的曾经,也将陪伴我的未来。
现在的豆瓣已经不是几年前那么清新文艺的感觉了,但我还是习惯每读完一本书,就去网站里标记一下。顺手写两句话,算不上书评,顶多就是自己当下的一些想法。
我是个注重仪式感的人。每一本书的完结,就是一段旅程的完结,应该有一个像样的仪式。所以,就把这简单的几句话,当做一个仪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