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禾-第2课作业#咨询师成长联盟

二、《认识精神分析》

1、核心人格形成的时间段: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在6岁时就已经形成了。这个年龄,大脑基本发育成熟。而克莱因和科胡特等人认为核心人格是在前语言期(2岁以前)就已经确定了。

克莱因后来认为:一个人出生之后的第4-6个月就已完成某种重要的心理整合。

2、精神分析的四个轮子——人活着的四个驱动

力比多、攻击性、关系、自恋

3、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

>>>自闭状态:

从初生到出生一个月。婴儿的绝大多数时间用于睡眠,处于一种原始的、虚幻的无指向状态(混沌状态)。这是一种原始的自恋状态,基本上没有客体指向。

如果个体在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受阻,不曾和母亲或其它人形成共生圈,从而导致病理性的自闭(一直在自恋中),这就是临床上所见到的儿童孤独症患者。

4、核心人格的影响

早年良好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形成健康的核心人格;以后阶段中出现重大的心理创伤,会退行到早年。

5、精神分析师眼中的三类人

a、精神病:精神分裂症、躁郁症

b、人格障碍:前俄狄浦斯期出现了问题

c、神经症(正常人):

>>>神经症冲突,也是俄狄浦斯期冲突:

生和死

男和女

对成功的渴望以及潜意识里面对成功之后可能受到的惩罚的恐惧(主要研究):潜意识里在故意制造失败。

6、安全感即攻击性:我对他人和环境的敌意的投射

一个人没有安全感,是潜意识中对他人有敌意,把攻击性投射成环境对他的威胁。

比如:我潜意识里对xx的敌意,会投射成对方对我有敌意和攻击性的,然后我的安全感会降低。

另外:当我们给一个安全感低的人这样解释的时候,他的安全感会立即得到上升。

7、自卑:把应该朝向别人的攻击,朝向了自己。

>>>象征化:我们不是直接用原始的手段满足它。 

如:力比多不仅仅是性,所有艺术的形式都可以说是力比多的升华。

>>>力比多及攻击性的象征化:

攻击性和力比多象征化不足的话,会导致很多问题。

>>>父母亲对孩子的唠叨,是他们力比多的表达还停留在口欲期的表现:

因为他们跟世界的链接还通过嘴巴,他们的那种唠叨实际上是用语言对孩子进行心理强奸。

8、游戏成瘾者

他们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间,被父母或者学校过度攻击之后,他们把游戏当成精神避难所。

当下社会,游戏对有保护孩子免于精神病的作用。

9、遗传:

科学无法统计精神病遗传所占的比例,而且从人本的角度不建议强调遗传这个因素。

10、总结:

客体关系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来自“对客体的寻找”,即人际关系的发展,而非弗洛伊德所说的“快乐的寻求”;

俄狄浦斯的冲突;

我们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的把力比多和攻击性象征化和向外的过程。



加入咨询师成长联盟,一起学习心理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