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柔清明的果园里,愿你被掉落的觉醒之椰棒喝。——创巴仁波切
怠惰是人之常情,但不幸的是,它抑制了人们的觉醒能量,而且会逐渐侵蚀我们的信心和力量。研究表明,怠惰的种类有三种——偏好舒适、丧失情感以及“毫不在乎”。我们会透过这三种怠惰的方式而陷入软弱的惯性模式。听起来很复杂。要脱离舒适区,如何与惰性作斗争呢。
那我自己来说,我曾经想要将一件事做好,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去假象和心理建设,却始终裹足不前,阻碍了下一步行动。比如,想写好作文,却从来不能开始。所以克服惰性的方式是首先要开始。
有一个关于运动的笑话:"提升硬拉的最好方式就是不练硬拉",这句话出自著名力量教练路易西蒙斯。不少人将这句话理解成因为深蹲能练到下肢肌群,同时硬拉也以下肢力量为主导,所以不必专门训练硬拉,只需要练深蹲就可以提升硬拉成绩。Dave说他们在当时在讨论一个从未硬拉过的人要如何在人生中的第一次硬拉试举中硬拉起500磅的杠铃,正是在该人为限定的前提下,他们才会展开针对如何不练硬拉而提升硬拉的讨论和研究。有人问他某个观点是否正确的时候,他往往会感到非常无语,因为人们往往会脱离上下文去单独讨论一个观点的对错。
著名心理书籍《少有人走的路》中有提出了一个观点:人生本就苦难重重,皆因人的懒惰而起。
在训练上借助此观点可以说出:训练本就苦难重重,皆因训练者的懒惰而起。惧怕解决问时遇到的种种困难,这就是懒惰,放在训练中,这就是懒惰训练。如果一个训练者本身就惧怕在训练硬拉中遇到问题的话,那自然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在“机缘巧合”的时候安利给自己因为深蹲硬拉都练下肢,所以我不用管硬拉,只需要练深蹲就可以同时提升自己这两项成绩的这种观念了。
这是源自于我们基因里的生物本能,天生会让我们对外界事物作出判断: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避开对自己有害的。比如,面对宽阔的大路和崎岖的小路,我们会选择大路。面对美味的面包和干瘪的土豆,我们会选择面包。即使到了现代社会,这种逻辑依旧不变:柔软的沙发和干硬的板凳,选沙发。打游戏和看书学习,二话不说打游戏。所有这些选择都有一个判断准则,那就是大脑会因为这种行为感到愉悦。
回到家,每天健身1个半消失,通过锻炼,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和刺激前额皮质活跃,让自己自控力大大提升,让自己明白用正确的时间去做正确的事会多么有效率。
如何克服惰性呢?有一个女性朋友,以懒惰著称,有什么兴趣爱好从来坚持不过三个月。有一天她说她要去学街舞,大家都觉得“零基础”的她只是随便说说的,但没想到她竟然真的去了,并且,至今已有一年半,在这个期间,她变瘦变美,舞姿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问她是什么让自己能克服惰性,坚持到现在。她说,一是信念,一种想让自己变得更美好的信念;二是阶段性的小成果,她每节课结束老师都会拍摄一个当日的舞蹈视频,于是她每次都有所期待,并且会把自己跳的好的视频放在朋友圈里,满足了她自己小小的成就感。三是回报,她在跳舞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跳舞中“放飞自我”的快乐,她的体态得到了锻炼,体重变轻了,协调性变好了,人也变得自信了,于是她更确定自己在做的事是对的你要一次次地去克服自己的拖延、懈怠和懒散,才能真正做到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收获坚持所带来的益处。
放弃是很容易的。你只需要停止努力,就能享受短暂的安逸,而此后的日子,就容易堕入无限的平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