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过番茄钟的小伙伴都知道,番茄钟是一个帮助集中注意力,治疗拖延,提高工作效率的计时工具,在这本《番茄工作法图解》中有详细的介绍:
番茄钟,是指把任务分解成半小时左右,集中精力工作25分钟后休息5分钟,如此视作种一个“番茄”。哪怕工作没有完成,也要定时休息,然后再进入下一个番茄时间。收获4个“番茄”后,能休息15至30分钟。
番茄钟会有一个25分钟的工作时间和一个5分钟的休息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是25分钟和5分钟?又为什么工作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看似并不长)就一定要休息呢?我不想休息呢?
我的注意力只能集中25分钟?那么恭喜你,这个番茄钟就是专门为你发明的,不过我们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够集中多久的注意力,或许是24分钟,或许是26分钟,不过没关系,如果你有自己的节奏就把番茄钟调成你的节奏,比如工作30分钟,休息10分钟,如果没有,那么我还是建议你用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的工作法来工作,毕竟这种工作节奏被证实很实用。
工作一段时间,如果你很投入,工作效率很高,一旦停下来,可能就打段了你的思路。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根据你自己的节奏适当调整番茄钟的时间
有的小伙伴工作起来根本停不下来,一工作就是一上午,或者有的小伙伴不习惯用这种方法,想工作就工作,想休息就休息。番茄钟工作法的工作和休息结合,并且要求有固定时间的工作和休息结合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就已经在用了,上40分钟的课休息10分钟,难道休息的这10分钟真的是为了让你去解决个人问题?当然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让大脑从专注的状态下停下来,休息一下。
在我看到《学习之道》这本书里讲到的人们有两种思维模式时我觉得这应该就是答案,这两种思维是:
专注思维
发散思维
专注思维,是高度集中的状态,当我们认真工作的时候这个状态启动,你把注意力集中到某样东西上,然后砰的一声,就像手电筒发出的光聚集在一处,专注模式就开启了。
发散思维,是以更开阔的视野看待事物,而不是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东西上,这样更容易让我们从更高的地方俯视整个过程,更容易发现问题出在哪里,而不是仅凭直觉去解决问题,要知道直觉往往是不准的。
专注思维模式下,大脑启动的神经元非常紧凑,而发散思维下的神经元就分散的多,好比我们小时候玩的弹射机(我们的大脑),当我们把小球(思维)弹出去的时候,小球会在一些弹柱(神经元)之间来回弹,当弹柱很紧凑的时候,你只能在最上面的几个弹柱来回弹,而当弹柱分散的时候,小球就会在更大范围的地方来回弹。
当你在专注工作或解决问题的时候,专注模式启动,小球砰的弹出去,在最顶端弹来弹去,最后掉落,下面的弹柱基本没有碰到,这时候,你的大脑在你已掌握的固定的思维中运作,很容易解决一个确切的问题,这是你曾多次练习或经历过的熟路,但也仅禁锢于这些思维当中。
而当你休息的时候,这个时候对解决一些困扰你的问题会有非常好的作用,这个时候你不在用固定的思维去思考,当小球弹出后,弹柱之间不在那么紧凑,小球在整个“大脑”里乱穿,触碰着更多的神经元,搭建更多的新的回路,当从一个问题里面跳出来的时候,从其他的“经验”里找灵感,说不定就能找到解决方案,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是在不经意间或者睡梦中,比如发现化学元素苯是环状结构的科学家凯库勒(有兴趣可以查看链接凯库勒),就是在睡梦中梦到一条首尾相连的蛇,才悟到了苯的环状结构,因为睡觉是最好的启动发散思维的方法。
休息是启动发散思维,从专注思维里跳出来,重新整理思路,防止陷入思维定式,然后进入到下一次的专注状态。
如果想拥有创造力和工作效率,两种模式都要进行刻意的训练,所以工作时的专注和休息时的发散都有助于对两种模式的不同训练。这也是为什么番茄钟工作法要求工作和休息要切换的原因吧。
两种模式的相互协作
为什么会有这两种思维模式,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先,要集中注意力才能捉到猎物,并享受猎物,还必须警惕周围有没有捕食者,防止自己被捕,但我们祖先早就进化出了强大的左右脑,左脑负责集中注意力,所以左脑更擅长处理连贯性、富于逻辑性的思考。右脑则负责捕捉环境的细微变化,所以右脑更擅长互动以及处理情绪之类的活动。
单独的使用左脑或单独的使用右脑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更熟悉左右脑的模式,既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解决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两种思维模式的切换。
通常,专注模式生成了初步思路之后,发散模式的灵感才源源不断的涌现,先专注工作,休息的时候去走走或小睡一会都是不错的选择。
激发发散模式的方法有:
健身
跑步
来回走动
绘画
洗澡
听音乐
冥想
碎觉(召唤发散模式的终极法宝)
这里我还想强调一点的是,有的小伙伴即使用了番茄工作法也很难在25分钟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这很有可能是觉得即使这25分钟集中注意力也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一拖再拖
其实你只需要用这25分钟去做你需要集中精力做的事情就够了,不要太考虑结果,专注在过程并享受这个过程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