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这个被戏称为“全中国存在感最低的省会城市”,最近的存在感不是一点点强。
一周前,有媒体援引石家庄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消息称,将于今年7月至10月,举办“Rock Home Town”——中国“摇滚之城”音乐演出季,并不定期安排摇滚乐手随机乘坐公交车,创新举办“快闪式”即兴演出,增强市民参与感和互动性,全面打造中国“摇滚之城”。
不是说说而已。这两天,官方乘势推出另类城市宣传片《杀不死的石家庄》,彻底敞开了“国际庄”那颗“摇滚的心”。
一个大众评价中“低调”“平庸”“大众脸”“土”的城市,不仅对这些标签照单全收,而且大方自嘲甚至自黑,这样的石家庄确实跟人们想象中的不一样。更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在诸多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中,它没有选择保险系数高、社会接受度高的选项,而是选择了被认为严重不符合其“城设”的摇滚。
当然,国际庄并非没有“摇滚基因”,而且资源基础还比较厚实。从“中国摇滚第一刊”的诞生到本土乐队的崛起,石家庄在我国摇滚乐启蒙与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连日来在不少圈层中已成为“热知识”。但正如不少网友所指,摇滚毕竟代表着热血、不羁、先锋甚至反叛,驾驭与城市固有形象反差如此之大的氛围感和资源,说是独辟蹊径也好,兵出奇招也罢,都足可见决策者的胆识和魄力,自信与开明。
“现实魔幻”的差异化“城设”尝试,让城市形象摆脱了窠臼,其对城市气质和格调的特色凝练,让依托全新的符号元素讲述新的城市故事成为可能。在社交媒体上,庄里人都在听音乐会,庄外人热议音乐会。以摇滚之名,作为背景的城市被凝视,它自己所宣称的城市名片被多种解码,它的城市slogan被赋予新的内涵。在新的社交与文化传播空间里,年轻人“发现”了石家庄。相对应地,自塑叠加他塑,石家庄也将一直“发现”自己。
从贵州的“村超”“村BA”到石家庄的“摇滚之城”,他们的出圈当然得益于新技术新媒介的传播和创造,但同样因为这样的城市故事契合了当下人们对城市空间与生活的某种想象。
当高歌猛进的城镇化进程趋缓,当城市间的“抢人大战”硝烟再起,当曾经习以为常的“附近”逐渐消失,那种在城市的公共空间随时与音乐不期然相遇,与陌生人共享音乐欢乐的体验,怎能不让人艳羡和流连!“摇滚庄”,承载了人们对于人文城市的些许期待。人们期待,在城市空间里,精神世界是舒展的,文化生活是丰富的、包容的,活力与自信是自由流淌的;在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人与城市之间可以重建联结。
出圈后的“摇滚庄”下一步怎么走?培育音乐节经济,刺激文化消费似乎是水到渠成也显而易见的路子。但请相信,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打造“摇滚之城”,“唤醒”城市文化创造和空间更新,必将增强城市自身软实力和对人才的吸引力,助力其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赢取更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