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数据挖掘常用模块
numpy模块:用于矩阵运算、随机数的生成等
pandas模块:用于数据的读取、清洗、整理、运算、可视化等
matplotlib模块:专用于数据可视化,当然含有统计类的seaborn模块
statsmodels模块:用于构建统计模型,如线性回归、岭回归、逻辑回归、主成分分析等
scipy模块:专用于统计中的各种假设检验,如卡方检验、相关系数检验、正态性检验、t检验、F检验等
sklearn模块:专用于机器学习,包含了常规的数据挖掘算法,如决策树、森林树、提升树、贝叶斯、K近邻、SVM、GBDT、Kmeans等
数据分析和挖掘推荐的入门方式是?小公司如何利用数据分析和挖掘?
关于数据分析与挖掘的入门方式是先实现代码和Python语法的落地(前期也需要你了解一些统计学知识、数学知识等),这个过程需要你多阅读相关的数据和查阅社区、论坛。然后你在代码落地的过程中一定会对算法中的参数或结果产生疑问,此时再去查看统计学和数据挖掘方面的理论知识。这样就形成了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如果将入门顺序搞反了,可能在硬着头皮研究理论算法的过程中就打退堂鼓了。
对于小公司来说,你得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痛点是什么,这些痛点是否能够体现在数据上,公司内部的交易数据、营销数据、仓储数据等是否比较齐全。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搭建核心KPI作为每日或每周的经营健康度衡量,数据分析侧重于历史的描述,数据挖掘则侧重于未来的预测。
差异在于对数据的敏感度和对数据的个性化理解。换句话说,就是懂分析的人能够从数据中看出破绽,解决问题,甚至用数据创造价值;不懂分析的人,做不到这些,更多的是描述数据。
请问能稍微介绍下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的应用场景么?
不妨举两个典型的例子:
1)识别互联网行业中的“黄牛”。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都特别的激烈,为了获得更多的新用户,往往会针对新用户发放一些诱人的福利,如红包券、满减券、折扣券、限时抢购优惠券等,当用户产生交易时,就能够使用这些券减免一部分交易金额。然而,某些心念不正的用户为了从中牟取利益,破坏大环境下的游戏规则。以某电商为例,数据分析人员在一次促销活动的复盘过程中,发现交易记录存在异常,于是就对这批异常交易作更深层次的分析和挖掘。最终发现这批异常交易都有两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一张银行卡对应数百个甚至上千个用户id,同时,这些id至始至终就发生一笔交易。暗示了什么问题?这就说明用户很可能通过廉价的方式获得多个手机号,利用这些手机号去注册APP成为享受福利的多个新用户,然后利用低价优势买入这些商品,最后再以更高的价格卖出这些商品,这种用户我们一般称为“黄牛”。
2)完美的动态定价营销法。打车工具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习惯,也改善了乘车的便捷性,以前都是通过路边招手才能乘上出租车,现在坐在家里就可以完成一对一的打车服务。起初滴滴、快滴、优步、易到等打车平台,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惜一切代价,花费巨资补贴给司机端和乘客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用户的青睐,甚至导致用户在短途出行中都依赖上了这些打车工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打车市场的格局基本定型,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和长远的发展,不再进行这种粗放式的“烧钱”运营手段。当司机端和乘客端不再享受以前的福利待遇时,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乘客端的乘车频率和司机端的接单积极性。为了弥补这方面的影响,某打车平台将利用用户的历史交易数据,为司机端和乘客端的定价进行私人订制。例如针对乘客端,通过各种广告渠道将折扣券送到用户手中,一方面可以唤醒部分沉默用户(此时的折扣力度会相对比较高),让他们再次回到应用中产生交易,另一方面继续刺激活跃用户的使用频率(此时的折扣力度会相对比较低),进而提高用户的忠诚度;针对司机端,根据司机在平台的历史数据,将其接单习惯、路线熟悉度、路线拥堵状况、距离乘客远近、天气变化、乘客乘坐距离等信息输入到逻辑模型中,可以预测出司机接单的概率大小。这里的概率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司机接单的意愿,如果概率越高,则说明司机接单的意愿就越强,否则意愿就越弱。当模型发现司机接单的意愿比较低时,就会发放较高的补贴给司机端,否则司机就会获得较少的补贴甚至没有补贴。如果不将数据分析与挖掘手段应用于大数据的交通领域,就无法刺激司机端和乘客端的更多交易,同时,也会浪费更多的资金,造成营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企业的发展和股东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