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鹿小妮
细细一想好像很久没有正儿八经的读一份很长的文件了,索性拿起一份南非的《业主公约》就当做阅读理解题了。
自毕业之后做过与物业管理专业的事屈指可数,虽也在这个行业做,却总是偷懒的待在职能部门,这也不算完全背弃所学吧?
远亲不如近邻?
还记得那部《闲人马大姐》吗?蔡明可能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演一个老大妈的,而那大妈其实真实的活在你我身边。
特别是从小生长在家属院、大院的孩子会更有体会,街坊邻居的都知根知底,谁家什么情况大家都清楚,谁家有点什么事往往这些大妈比主家更上心,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她们不计成本的帮你。
上学、找工作、相亲、生孩子,大妈们就像是有一个小本本把每家的孩子多大岁数、该干什么事记得清清楚楚,她们比居委会大妈更称职。
真的遇到点烦心事的时候会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远亲不如近邻。
这里没有广场舞
广场舞像是病毒一样的迅速风靡全球,据说有国外的大妈专程来中国学习广场舞,于是它很快的占领了各种花园、公园、操场甚至巴黎铁塔下面。
在国内的时候,我家的楼下正好有一片平整又光滑的区域,这片地过的确实不容易,从清晨的四点半左右开始被大爷拿鞭子抽,到六点左右练太极拳的大师们出场,再到十点多溜孩子的妈妈们集体晒娃,最后要从晚上的六点半忙活到十点供大妈们跳广场舞。
一度很讨厌这样的活动,因为没有参与进去就觉得这样的活动纯属扰民,后来看到网络上居然出了广场舞神器,只要打开按钮,它会发出数倍大的声音反射到广场上,这招确实狠毒了点。
这里没有广场舞,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见面say Hi并微笑,然后放对方过自己的日子。
这里有一个小型的网球场,但明文规定连你穿的鞋子都有要求。
这里没有喧闹的广场音乐,连音乐播放的时间也有严格的规定:
不知你喜欢家门口的喧嚣还是这样的安静?有时候觉得这样的安静少了几分烟火气息。
爷爷的小花园&奶奶的杂物间
奶奶家在一层,从小只知道他们的卧室窗户外是一片我爱的小天地,里面有爷爷的花以及奶奶存放的一些杂物。
因为一楼的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阳台,没觉得不对,长大后才知道,其实这都是大家自己封起来的小区域,可家属院的房子至今没见谁说过一个不字。
这份公约里写明了阳台、车库等不可以私自封起来且不可以堆放杂物,从专业的角度这样可以保障整个物业整体的统一,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物业保值、升值。
可单就这么一点,在国内其实挺难做的,你得多有耐心才能说服一个大妈“你家的阳台不仅是你的阳台”呢?
看看楼梯间有多少杂物?导致每年光检查并清理公共区域就变成了一个物业公司的大事。
别了小卖部
记得奶奶家的院子里还有一家小卖部,其实就是一对老夫妇利用临街且一层的便利把窗户改成了一个可以售卖的窗口。
在超市还没有开到家门口、商店还略有距离的日子里,小卖部真的太方便了,总能买到你忘记买的调料、总有几样你爹喝酒喜欢的小零食、总有男孩子爱的卡片、女孩子爱的贴画。
可高层仿佛一夜之间从城市的地下长出来了一样,有头脑的开发商早就规划好了各种经营区域且不允许私自更改房屋性质。
你再也找不到大槐树下的老奶奶行动缓慢的给你找钱、冲你笑了。
这里的规定和国内类似,如果你想把住宅变成办公室等商业用途,必须提前申请才行,我猜这样之后水电费价格应该就又不一样了。
黑色的才叫垃圾袋
谁家的厨房不是一堆的塑料袋呢?有来自超市的、菜场的、买衣服的……
我妈总喜欢随手把它们全部塞到煤气罐的阀门旁边,而我有空的时候喜欢一个一个叠起来然后放到看不见的地方。
通常这些袋子的归宿没有定数,大部分当然是当做垃圾袋了,而这份文件上写的我以上提到的妖艳的袋子全部属于购物袋,垃圾袋必须是专用的黑色袋子。
这背后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地球吗?因为黑色的垃圾袋已经没有任何重复使用的可能性,而购物袋还有?
起初觉得尊重每个人独立生活的空间是一种很赞的生活方式,可是久了之后还是挺怀念那种烟火味十足的中国式大妈。
我是鹿小妮
乐于分享故事
期待倾听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