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1

阅读书籍《内在动机》有感

        刚出生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各种好奇,但随着他们年龄增长,为什么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为什么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到疲倦,认为学习就得吃苦?其实不仅孩子,大人也是如此。常常在大家的期望、社会的压力和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之间犹豫挣扎,常常被巨大的焦虑感和压力包围,开始怀疑工作的意义。这都是因为缺乏内在动机。

        那么怎么激发内在动机呢?大家可能会想到运用奖励,但这本书在推荐序二里就写到——奖赏会伤人。作者做了很多实验和事例加以说明,我就以其中一个寓言,简单描述里面的道理。

        “一群调皮的孩子每天在一位老人家中午休息时吵闹不休,老人家为了让孩子不再吵闹想了一个办法。第一天,孩子来吵闹时,这位老人家给每个孩子一枚1角硬笔作为他们吵闹的奖励,他们开心的吵闹一番后走了。第二天,孩子来吵闹时老人家说,他只能支付得起5分钱,孩子有点失望,但仍进行了吵闹。第三天,老人家说,现在只有1分钱给他们了,孩子们生气得说,我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吵闹你身上的,哪怕是为了微不足道的1分钱,从那以后,他们再也没有来骚扰,一切又归于平静。”

        这个寓言清楚的讲明了奖励的坏处:一旦开始获得奖赏,就会对这项活动失去兴趣。然后,当没有奖励时,他们的表现就大不如前了。

        既然奖励无用,那要怎么做呢?书中介绍要做到三点:1.让孩子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2.带着胜任感完成任务;3.要与社会和他人进行联结。

        1.让孩子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在日常生活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人会通过奖励、批评等方式去控制他人。但不管是以哪种方式控制,孩子要么顺从要么反抗。这都是使孩子与真实的自己进行疏离,去做别人想要他们做的事。这样孩子就失去了自主选择的权利,所以要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让孩子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去做。只有让孩子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才能主动的,不再需要逼迫并快乐的做好事情。

        2.带着胜任感完成任务。感觉胜任这项工作,是人们内在满足感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感到自己效率颇高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满足,甚至可以成为终生事业的主要动力。人们在胜任感的驱使下可能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只为了增强自己的成就感。仔细想想,孩子们的好奇心(也就是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归因于他们需要在自身的世界打交道时感到胜任。

        3.要与社会和他人进行联结。人们在主动与他们身边的世界交互的过程中,通过有机整合而发展。这意味着人类的一种发展趋势:他们在内心世界的组织中朝着更加一致和更加完整的方向发展。人类发展的内在本质是向内心深处的一致性与和谐迈进。联结即爱与被爱的需要,关心与被关心的需要。既要响应社会召唤,又不能被社会压倒或扼杀,活出自我。能以真实的自我与身边的人交往,处理各种出现的事情。

        上述是对本书主要内容的归纳,看的时候觉得里面很多句子都特别有道理。比如:最常见的一种约束方法是把爱、接纳和尊重的条件建立在人们以某种方式行事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如果对方不按你要求的方式做,你就会收回爱、接纳和尊重)。书中还有很多经典的句子,这些的确很精准的描述了我们日常处理问题的方式,既然这些是错的,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符合作者所说的那三点呢?

        让孩子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这点我在自己女儿身上实验过。有一次,她在外面和小朋友玩,我叫她回家吃饭,她不同意,而且还要去买糖吃。然后我和她说:“现在你有两个选择,一.回家吃饭饭和好吃的菜菜。二.去买糖吃,不过吃糖会生病,我们要先打针,打完针就可以吃糖了。”她想了一会,愉快的和我回家吃饭了。她为什么能愉快的和我回家,是因为这是她自主选择的结果。那怎样让学校孩子愉快的学习呢?我觉得这个问题就大而复杂了。因为有些孩子本身就不喜欢学习,而且这个问题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愉快学习这唯一选项,另外一个不学习的选项太多样化了。我觉得这里所写得让孩子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得往大的想是指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怎样的人生是开心的?是拥有自己喜欢(自主选择)并且擅长(能胜任)的事情的人生。所以我们需要去观察孩子,研究孩子,发现他们喜欢的事,支持并鼓励他们在喜欢的事情上不懈努力。其实现在的社会很包容,非常的多元化,比如喜欢看电影,可以做一名非常出色的影评师;喜欢化妆,可以做一名出色的美妆达人等等,各行各业只要足够优秀都可以活得很精彩,不一定只有读书这一条路。所以对于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不断观察和不断尝试,找到她真正喜欢和擅长的事,再不断的培养挖掘潜能。

        对于学校里的孩子还是得限制于数学。怎样能让更多的人从内心深处自主选择认真学习数学呢?那就要把课上的有意思,上得得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做题时产生胜任感,再加上老师日常的温暖关怀,从而和学生产生联结进行正反馈。这里最为关键的就是备好课。观看清华附小的微课很深的感触是带着学生一步一步的探索,寻找数学的本质,而非应试性教育。比如六年级的第一课,教材里只有让孩子绕着直角边旋转得到圆锥,但微课里除了直角边还有提到绕着斜边会是怎样的图形。如果是我可能仅限于直角边的旋转。对于老教师在以往教学中可能遇到过绕斜边旋转这类题目,教得会更全面。但目前我就是一名新教师,有怎样的方法能像老教师一样教得全面呢?微课给我的启示是,对教材中提供的素材进行充分、全面的分析,带着孩子一起探索和发现,最后得到规律。比如还是这节课课后练习第6题,虽然就只有这一题,而且属于提高训练题,不要求全班完全掌握,但微课里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看完微课后才顿悟,这个知识点目前而言对孩子是难点,但这个知识十分有意思,很具探究性,我们在教学时要深挖这些有意思的点就能激起孩子的学习热情。而且把这些难点研究透了,不也就会产生胜任感么。

        其实对于这本书也仅仅是撷取了里面部分内容,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观点。比如成长的环境要求这么严格,不要说老人家,就连一些知识分子教育方式都未必正确,孩子们应该如何更好的成长等等。以后有空要经常进行翻阅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