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一个网名小二姐的姑娘彻底“火”了。
小二姐真名叫崔睿,1992年生,在云南一个小地方出生,父亲早逝,跟着奶奶长大,没有考上高中,上的是艺高,18岁开始北漂。
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交过黑社会男朋友,也曾经被包养过。在北美参加中美电影高峰论坛的时候,设法认识了一个叫张杨的导演。
然后,就是很俗套的,粉丝和导演发生了一夜情。但是不俗套的是,这位姑娘是一个微信公众号写手,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发表了文章《张杨导演,我爱你》。
文章迅速达到10W+的阅读量,在朋友圈疯传。
姑娘好生了得,不仅写了文章,还附载了两段自己录的视频,一段是说给张杨导演听的,另一段则是说给我们大家听的。
说给导演的话我就不评论了,说给我们大家是这样的:“我希望我的视频,能够给你们带来人生的变化”。
那么,她说了哪些“金句”,会希望给我们带来人生变化呢?
“我们应该究其一生,去探索自己,去寻找真实的自己…….不要被现实生活打压得不知道自己是谁!”
“要更加热爱自己,更加热爱旅行,因为在旅行的时候,上天给你安排很多有趣的缘分在你身边,说不定你的真爱就是在路上相遇的……你们应该听从自己的内心,去找到自己真的爱的人,而不是纠葛于现实的错综复杂的事情……你经历的越多,就发现自己经历的很多都不是大事……你们要听从自己的心,你的生活才能更加丰富和快乐。”
简而言之吧,小二姐给我们大家开出的心灵药方是“追随你心,寻求自由!”这话有什么问题吗?很多公众号不都是这样号召我们大家的吗?
其实,你们可能忽略了,自由是需要有基础的。
02
自由首先需要物质基础。
过自由的生活,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追求,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这种自由就是以牺牲自己和所爱的人的身体健康为代价的。
在没有物质基础的时候,奢谈自由,只能让我们的父母子女和我们一起忍受贫瘠的物质生活带来的痛苦。
高中没有毕业的小二姐是以被包养为代价来解决物质基础的。请问一个被包养的女子真的是得到了自由吗?
自由还需要深层的精神内核。
想当初,卢梭写《瓦尔登湖》的时候,在瓦尔登湖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他住原始的小木屋,自己开荒种地、自给自足。在他的文章里,他表达的主题是“回归自然”,他认为,我们大多数人都被家庭、工作和各种物质需求所困,失去了精神追求,只过着追求物欲的生活。因此,通过与自然接触,去追求内心真正的自由。
现在,瓦尔登湖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与自然的浪漫史,一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在湖光山色里,过着贫瘠的物质生活,只有卢梭那样真正想明白自己需求的人才能够忍受,而卢梭也只在那里生活了2年的时间。
没有精神内核地盲目追求所谓的自由,只能是人云亦云罢了。
03
当我们具备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内核之后,是不是就可以完全自由了呢?
要自由更需要学会的是自我约束。
首先要约束的是人性中的懒惰。
如果自由就意味每天睡到自然醒,意味着放弃工作去环球旅行,这就是对自由的谬读了。
以小二姐自认为转世的作家三毛为例。三毛初中就已经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在诗词古文、英文绘画方面都有较好的基础。更在西班牙的马德里大学和德国的歌德学院学习过。从1976年开始,到去世15年间,出版了18部著作,是一个行走的路上勤奋写作的“奇女子”。
作家三毛的自由是以勤奋写作为基础的。
其次,要约束的是自私与自我中心。
小二姐说:我不想破坏你的家庭,只想表达我对你的感情。姑且不谈小二姐的公众号文章是不是有很强的目的性,小二姐的做法已经伤害了当事人和他的家庭。
这就是自我中心造成的,自由不意味着可以不为他人着想,不考虑他人感受的为所欲为。
借小二姐这一热点事件,最想告诉大家的是,自由是有需要代价的。还有公众号的文章看多了真不一定是好事,可能你听到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但是串联在一起就是一个误导人的谬误!
多读好书,少看碎片化、娱乐化的文章对成长有好处。
(图片1、2、3来自百度图片,其他图片来自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