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公冶长篇》,先恭诵第9章——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汝)弗如也。”
这段对话非常有意思,看似简单,实则内涵极其丰富。我们先尝试解释一下文字意思。“女与回”,这个地方女念汝,它是通假,就是你的意思。“愈”,根据孔安国的批注,当作胜字讲,优胜的意思。“赐”是子贡的名,他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吾与女”这里的“与”,根据李炳南先生的《论语讲要》,“汉儒皆训为连系词”,就是我和你。
汉代儒家学者主要是以马融、郑康成为代表,李炳南先生也赞同这种说法,在这里就是说孔子自认为,自己和子贡都不如颜回。后世的儒家学者认为,孔子作为老师不可能不如弟子,南宋朱熹的《四书集注》,将这个“与”做“许”字讲,许是赞许,就是赞同,所以“吾与女”,就是我赞同你的看法。如此一来,关于本章就有了两个版本的解释。一个版本是,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比,谁更优胜呢?”子贡回答说,“我端木赐哪里能和颜回比,他是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差太远了。”孔子听了就说,“你是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啊。”另一个版本是,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比,谁更优胜呢?”子贡回答说,“我端木赐哪里能和颜回比,他是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差太远了。”孔子听了就说,“你是不如他,我赞同你确实不如他啊。”这样一来,本章就有几个问题需要探究:
孔子为什么让子贡和颜回比较?子贡认为他不如颜回的理由是什么?孔子最后所说“吾与女”,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一起来揣摩一下,孔子为什么让子贡和颜回比较?应该是为了教诲帮助子贡。那么孔子到底要教诲子贡什么呢?有人说,是为了点醒子贡不要随便点评他人。
《论语·宪问篇》中有记载: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子贡喜欢点评他人,孔子就对他说:“端木赐啊,你这个看不上,那个瞧不起,你自己就很有贤德了吗?我可没有这个闲工夫。”所以在这里,孔子让子贡和颜回比较,就是为了棒喝子贡,“你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好像就你行的样子,那你自己和颜回比较一下,看你行在哪里。”这样说似乎讲得通,不过从本章子贡的回答,和《论语》其他篇章看,子贡的问题不在于没有基本的自知之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他“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喜欢宣扬他人的德行,不能掩饰他人的过错。儒家提倡“隐恶扬善”,
《中庸》上孔子说,“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舜帝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显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所以子贡的问题是不能“隐恶”,但他是可以“扬善”的,让他和颜回比较,他一定会夸赞颜回的,事实也是如此。那么孔子让子贡和颜回比较,就不太像是为了点醒子贡方人的毛病。那么孔子要点醒子贡的问题是什么呢?明代蕅益大师对本章的批注说,“子贡之亿则屡中是病,颜子之不违如愚是药,故以药病对拈,非以胜负相形也。”子贡的毛病是“亿则屡中”,救治这个病的药就是颜回的“不违如愚”,孔子让子贡和颜回比较的用意就在于此,以颜回的“药”治子贡的“病”。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论语·先进篇》中有一章: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臆)则屡中。”孔子说:“颜回差不多进入圣道了,屡屡处于空。端木赐不肯接受天命,去做贸易,他的推测每每都应验。”这里孔子亲自将颜回与子贡两人做了比较。孔子说颜回差不多进入圣道了,知道了天命。这里的“空”就是内心安住在人之本性上,没有执着分别之念,也就是《中庸》中孔子所说的“安而行之”。圣人根本不会有“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这样做符合仁义”等等的分别心,做事完全是依循着本性,自自然然,毫无刻意与做作。孔子说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颜回心不违仁,就是他的心性自然如此,如果是刻意造作如此,哪能维持三个月。
《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所赋予的本性就是性,遵循本性去做就是道,培养依循道就是教化。所以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说:“扩张和发挥我与生俱来、人皆有之、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心和良知,那么我就知道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懂得了人的本性,就懂得天命了。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短命也好,长寿也好,我都不三心两意,只是培养身心,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人的本性就是人和禽兽不同的地方所在,就是仁义礼智。君子知道了天命,保持人的本性,不论遭遇任何处境,富贵也罢,贫穷也罢,长寿也罢,短命也罢,只是遵循着本性,坦然面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一般人都受不了,他却“不改其乐”,就是因为他面对这样的处境,依然遵循本性,活出了人的意义和价值。有的人虽然物质富有,却天天只是追求能更舒服一点,不断满足自己的私欲,这和禽兽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中庸》上说,“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君子安分守己,等待天命的安排,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不应得的好处。孔子说子贡“不受命”,就是说他还不知天命,他凭借自己“亿则屡中”的聪明,做贸易发了财,成了巨商。
为什么“亿则屡中”是病呢?我们一般人恐怕都羡慕得不得了,有了这本事,我们岂不是也可以成为首富。这里的关键不是预测都对有什么问题,孔子自己还说“虽百世,可知也”。关键是你预测的目的是什么。子贡为了自己积累财富,不停打听揣摩市场行情,还偏偏每次都能预测对,于是就更是放不下,财富越多,去道越远。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录了一件事,孔子去世后,子贡做了卫国的相国,有一次他坐着豪华的马车,摆了盛大的排场,去见原宪。原宪也是孔子重要的弟子,在孔子做鲁国大司寇时,他就是孔子的家臣,可见其德行才干都深得孔子赏识。他曾问孔子什么是耻辱,孔子回答说:“国有道,穀。国无道,穀,耻也。”国家政治清明,可以做官领取俸禄,却不能有所建树。或者国家政治黑暗,却做官领取俸禄,不能独善其身,就是耻辱。所以孔子去世后他就再没做官,过着非常清贫的生活。所以子贡一看到原宪穿着破旧的衣服,住在低矮的蜗居,就问原宪:“你是不是很困窘啊?”原宪就回答:“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我听老师说,没有财产是贫穷,学习了道却不能践行才是困窘。我只是贫穷,却不是困窘。子贡听了感到十分惭愧,终身都对自己说的话感到羞耻。
子贡的病就在于过分依赖“亿则屡中”,不能踏踏实实践行老师的教诲。颜回却是地道的实践派。对于老师的教诲,他表面“不违如愚”,私下里却不断以老师的教诲来反省自身,有错马上改,绝不会重犯,这种实践力正是子贡所欠缺的。所以孔子在这里让子贡和颜回比,就是为了点醒他,让他通过观察自己和颜回的差距,认清自己的毛病,找到改善的方法。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孔子为什么让子贡和颜回比较?
孔子为什么让子贡和颜回比较?应该是为了教诲帮助子贡。
“子贡之亿则屡中是病,颜子之不违如愚是药,故以药病对拈,非以胜负相形也。”子贡的毛病是“亿则屡中”,救治这个病的药就是颜回的“不违如愚”,孔子让子贡和颜回比较的用意就在于此,以颜回的“药”治子贡的“病”。
子贡的病就在于过分依赖“亿则屡中”,不能踏踏实实践行老师的教诲。颜回却是地道的实践派。对于老师的教诲,他表面“不违如愚”,私下里却不断以老师的教诲来反省自身,有错马上改,绝不会重犯,这种实践力正是子贡所欠缺的。所以孔子在这里让子贡和颜回比,就是为了点醒他,让他通过观察自己和颜回的差距,认清自己的毛病,找到改善的方法。
2.子贡认为他不如颜回的理由是什么?
子贡回答说,“我端木赐哪里能和颜回比,他是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差太远了。”孔子听了就说,“你是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啊。”另一个版本是,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比,谁更优胜呢?”子贡回答说,“我端木赐哪里能和颜回比,他是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差太远了。”孔子听了就说,“你是不如他,我赞同你确实不如他啊。”这样一来,本章就有几个问题需要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