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从“留痕”转向“留心”,从“迎检”转向“迎需”,组织系统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近期,中办、国办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为基层减负提供了制度规范。各地组织部门积极响应,每年的组织工作会议都要强调以高质量组织工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这场减负行动不仅是解放干部手脚的技术性调整,更是赋能发展的“大刀阔斧”。
一、剧场效应:基层减负的“踮脚困境”
在剧场里,若前排有人站起来,后排观众就会跟着踮脚,最终演变成人人站到凳子上,费力却无益。基层治理中也存在类似的“剧场效应”。看到别人开会布置,便担心自己态度不够;看到别人台账成册,便唯恐准备不足;看到别人层层加码,便跟着步步加高。其结果就是文件越印越厚、会议越开越长、迎检资料越做越精美,干部忙得像陀螺,群众却难得实惠。这种“别人站、我也站”的心理,正是困扰基层减负工作的“踮脚竞赛”。其根源在于制度供给与治理需求之间存在的缝隙,规则不够透明、节奏难以预期、考核过度倚重可见痕迹,更是组织工作理念和价值导向的深刻变革。
二、组织革新:从“减负”到“赋能”的转变
组织系统正在从简单的减负向系统性赋能转变。2025年各地组织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精准落实为基层减负增能”,减负的本质是腾挪形式虚耗的空间,让担当更加精准有效。文件少了,腾出的精力可以深入田间地头;会议短了,留下的时间可以倾听群众诉求;督查合并了,节省的脚步可以跑向项目一线。
三、考核指挥棒:从“材料厚度”到“群众满意度”
考核评价是基层治理的隐形杠杆,指挥棒指向哪里,资源和力量就流向哪里。若仍以材料厚度度量担当、以展板数量衡量态度,“剧场”便难以真正降温。把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置于核心位置,把现场办公、随机走访作为常态方式,才能让“做没做”让位于“做成什么”。评价维度之变,实质是政绩观之变,从“向上交卷”转向“向下答卷”,从“自我证明”转向“群众认可”。中国组织人事报锐评指出:“不给‘面子工程’留面子”,要坚决扭转片面考核导向,将民生改善、债务风险防控、生态可持续性等关键指标摆在更重要位置。
四、组织担当:为实干者护航、对蛮干者问责
组织系统正在构建一种新型责任文化,对实干者给予更多包容和支持,对蛮干者实行严格问责。领导干部要带头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一级做给一级看;部门之间要提前沟通、能合则合,减少“多头指挥”;对基层探索中的失误,要多包容、多指导,少随意问责、少无谓折腾。同时,要完善重大决策终身追责制度,只要胡乱作为就不能免责,调走了不行,退休了不行,辞职了也不行,该是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并且一查到底,终身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