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会记得
一一观《八伯》有感
你见过废墟吗?
我见过。
一一题记
一条河,分割天堂与地狱。一边是断壁残垣,战火纷飞;一边是歌舞升平、纸醉金迷。
一座桥,连接战区与租界。一些人想过却不能过,一些人不能过也不愿过。
四行仓库,420余人,八百壮士,死守上海。
上海租界,几百万人,凭栏凝视,英雄壮举。
历史记述,世人见证,
吾侪心事,千古与共。
(一)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去过上海的人都知道,上海是个繁华的地方,哪怕在百年前亦是如此。
高楼大厦,霓红彩照,繁丽喧嚣。
可你曾见过它沦为废墟的样子吗?
碎石散乱,满目疮痍,鸟鸦在颓圮的篱墙上结伴唱着悼歌,空气中满是硝烟与战火的气息,噢,还有血腥味一一是无辜的平民百姓与英勇的中国军人倒在血泊中的尸体。
这场景,真真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上海,此时似空城,亦似鬼城。
自湖北千里迢迢赶来的保安队看的就是这样一番景象。
他们来到这废墟,却一个人都找不到,便想要回去——他们只是农民,还打算回家秋收呢。
可是他们不幸,撞见了日军。
之后呢?毫无反抗之力的他们遭到了日本人的屠杀,死了大半。
剩下的那些也几乎无处可去——去国军吧,会被当成逃兵击毙;去租界吧,穿军装者不可进入。于是,他们兜兜转转去了四行仓库,被迫拿起枪来打仗杀人。
他们的命运是当时中国大多平民百姓命运的缩影——他们贫困、无知、怯弱,因战争而流离,而被迫举枪。
坐在荧幕前的我听着紧密的枪声与震耳的炮火声,看着淋漓的鲜血和鲜活的死亡,强忍恐惧轻声念着那句沉痛的悲叹:“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二)人生感意气,捐躯赴国难
永远难忘为了接通孤军与外界的联系,自愿以身犯险,最后壮烈牺牲的那些年轻人。
记得赌场小刀,哪怕眼看着前面已经有人倒在了血泊之中,哪怕明知此行九死一生几近赴死,他仍选择冲上桥,凭一己之力,以牺牲为代价,给孤军送去了电话线。
看着那沾着几位年轻人洒下的热血的电话线圈,我不由哽咽,心中忍不住想着那句话:“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永远难忘为了阻止日军炸毁四行仓库,决然背上炸药,与日本人同归于尽的那些烈士。
记得在陈树生第一个背上炸药,留下“舍生取义,儿所愿也”的遗书,高喊一声“娘,孩儿不孝了”,从楼上纵身跃下,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后,无数士兵们做出了如他一般的选择——在高喊出自己的籍贯与姓名后,在向世界宣告“我来过”后,毅然赴死。
于是,河的一边在壮烈的燃烧着生命,守护家国天下;另一边则听着烈士们那最后的呐喊,流着泪道出“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的字字铿锵。
看着这令人肝肠寸断的一幕幕,我不禁泪如雨下,终是喟叹出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民魂不灭,人心犹古
我曾愤慨于租界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曾悲哀于保安队的怯懦与自私,我还曾痛苦于国民政府的政治决策。
忍不住,想质问——英雄的牺牲怎可轻忽?复巢之下,岂有完卵?我泱泱中华,5000年历史之民族,怎可一退再退,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我伤于国民麻木,愤于战争背后的政治,痛于祖国的衰弱。
然而,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原来一切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黑暗与绝望,原来这世间终有光明与希望——
那唱着曼妙的歌曲,在开头给人“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感觉的混血妓女会骄傲的走向募捐处,以一句“我的父亲是中国人”反击轻视她身份的人,捐出自己珍贵的财物。
那手无缚鸡之力,只会高喊口号,起初给人一种“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觉的大学教授,日日关注着对岸战局,不顾妻子反对,捐出了昂贵的首饰,最后甚至取出家藏的枪支,不顾自己颤抖的双手,不顾自己糟糕的准头,不顾枪支强烈的后坐力,咬着牙一枪又一枪的发射着,试图为八百壮士的回撤提供哪怕一丝的帮助。
那漫不经心的喂着白孔雀,看似不管时局,只关心自家赌场利益的女老板,曾流泪目送自己的弟弟小刀赴死,未做阻拦,也曾捐出大笔钱财与极其紧缺的药物吗啡支援八百壮士。
那在日常并未表露太多情绪的戏班子,在舞台上纵情上演《长坂坡》,以那赵子龙一人抵挡千军万马,杀个七进七出的护国情怀,赞美且激励着那以区区400余人对抗千万日军的八百壮士的爱国豪情。
此时,我不由感叹,原来人性的光芒从未泯灭,原来我国我人民我民族还是有希望的——人心不死,民魂不灭,灯可明矣,国可救矣。
那怯懦自私的保安队也在敌人的战火中,在战友的鲜血中成长——
爱吹牛又贪生怕死的“瓜怂”老铁在最后加入了掩护后方的敢死小队,唱着雄浑的《定军山》迎接死亡。
不经世事,厌恶打仗的大男孩端午在护旗失败后,勇敢冲上天台,举枪打碎了日本敌机的防风玻璃。看到敌机逃跑,他高兴的像个孩子,却不知道自己已经中弹。
此时,我突然意识到,他们从不是单纯的怯懦自私之人,他们只是普通人,其中最小的才13岁。普通人怕死是正常的,而他们能在现实的磨砺下重拾勇气与血性,展现小人物的英雄与热血,也可以说是很了不起了。
其中最难忘的场景还要数剧末那个镜头了吧——无数双手从铁门中伸出,试图拉住前方冒死回撤的中国军人。雪花在照明弹冷酷的亮光下化作晶莹的光球,似一只只小小的萤火虫在空中盘旋飞舞,不肯落下。那一双双手在冰冷的空气中皲裂,流出鲜血,却没有一个人收回手。
国民党特派员告诉谢晋元团长,八百壮士的死守被国民党当作一场政治表演,为得到实际无法得到的国际社会的支持。只是政治表演吗?那些鲜血,那些牺牲的生命……谢晋元团长能够理解但不愿接受。他早已以身许国,早已心存死志,他想用他们八百壮士的坚守告诉全世界和全中国人民,他们在坚守,中华民族需要这份坚守,我们不能退缩,我们必须站着打赢这场战争,这样我们才不会亡。
是啊,他们化作明灯,唤醒了多少人抗战的决心哪。记得陈树生第一个背着炸药跳下楼,粉碎了日军的阴谋。紧接着便有士兵,以他为榜样,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也记得他们粉碎了日军三个小时攻下四行仓库的阴谋,他们用这份胜利唤醒了对岸乃至全国无数人心中的豪情与热血。八百壮士为我们树立了一座庄严的丰碑,告诉我们坚持抗战的意义,鼓舞了当时中国人的士气。这份影响,这份牺牲,这份壮烈终化作点燃中国人心中爱国情怀的星星之火,渐呈燎原之势。
难忘有着些许冷漠的官僚气的国民党特派员最后的真情流露:“历史会记住你们,你们是真正的英雄。”是的,历史会记住你们,世人会记住你们,未来的我们更是记住了你们。
(四)哀兵必胜,晨曦已至
突然想起那句话“”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忍不住想要落泪,忍不住。
14年抗战啊,无数人用自己的生命铸成守护家国的屏障:流着泪,也继续走下去,淌着血,也要撑着打下去。
然后啊,痛苦到极点,绝望到极点,之后就是……哀兵必胜。
哀兵必胜。四个字就能让人忽的红了眼眶:这是多孤注一掷,多痛苦决绝才能自绝境爆发出力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啊!
这么只单单想着,就难以心中哀痛。
再之后,晨曦降临。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天安门城楼上那庄严地宣告,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终于盼到了,奋斗到了的黎明,中华民族自此开启了前所未有的大业征程。
一切,都在好起来。
在这期间,散落在各地的八百壮士也逐渐被解救,重新团结了起来。
只剩下百余人的他们回到重建的上海,回到他们曾被扣押的地方,在谢团长的墓前久久驻足:抗战胜利了,谢团长和牺牲的弟兄们终于可以安息了,他们也安心了。
曾无比渴盼的晨曦已至,你我共享,和平之梦。
最后,我想再就这部影片说点什么。
《八佰》在网上的评价毁誉参半,我仔细思考了一下,觉得两方说的都有道理。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足够震撼,无论是音效还是台词都较为出彩,其历史讲述与情感表达都极为动人。影片情节紧凑,部分情节相互照映,兼以融合了一定的中华传统文化,又与真实历史史料相衬,给人一种厚重而悲壮的美感。
他们有人指出该片在技术上存在漏洞,在部分情节中逻辑存在问题。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或军迷,但作为普通观众的我也隐约能感到少许违和感,所以我不否认他们的说法。
至于观影建议,我建议诸位尽可能坐后排,因为该片枪炮声较多也较大,我也建议诸位在观影前提前了解一下八百壮士的故事以及相关时代背景,便于跟上相关情节,了解情节背后的含义。
如果让我给《八佰》打分,我会打八分,毕竟就个人而言还是比较推荐这部电影的,因为它让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雨晴霁,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最后的最后,愿历史还汝等以荣光,历史会记得你们的英雄故事,历史不会忘记的。
后记,谨以此篇献给八百壮士,献给为我们的美好现在做出过努力乃至付出生命的先辈们,也献给陪我一起看完这部影片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