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一门心思就想离开家乡,一定要出省,一定要去沿海大城市,一定要抵达所谓的诗和远方,好像只有这样,青春才不算被辜负,未来才有期待。
于是,背井离乡,我来到了上海读大学。每一座城市都有值得爱与不爱的地方,上海也如此。
大一大二这两年,心都是飘的,总是想去遍每个想去的城市,看遍所有想见的风景。所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平时攒的零花钱,走遍了上海各大景点,辗转去过无锡、嘉兴、长沙、杭州、南京、北京等大大小小的城市。
可是,看的风景越多,我就越想念家乡;各地小吃吃得越多,我就越想念妈妈做的家常菜。风景再美,可始终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当地的风俗习惯,只是觉得新鲜和好奇,可只有家乡,才能不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外人。
上了大学之后,只有寒暑假回家。于家乡于父母而言,我这个归人好像成了过客,故乡好像变成了他乡。远方不再是远方,可他乡始终是他乡。
每当夜幕降临,上海灯红酒绿,万家灯火却没有一盏是为你而亮。这种远在他乡的漂泊感和思乡之情,在繁华和热闹的衬托下,显得更为强烈,尤其是节假日的时候。这时才真正体会到了古人那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四年前,一纸通知书,我终于抵达了所谓的诗和远方。四年后,我竟觉得,远方的繁华与热闹远比上故乡人声鼎沸的喧闹,远方的星空并不比故乡的明亮,对远方的向往和憧憬最终抵不过我早已熟悉得厌倦的家乡。
可是,我仍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这四年它带给我的眼界、资源与机会是极其可贵的。如果再来一次,我还是会义无反顾选择远方。因为我只有奔赴远方,才懂得了故乡的意义。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走出去,是为了找到回家的路。“父母在,不远游”,清朝文学家蒋士铨的《岁暮到家》,每次读来都让人想哭。
《岁暮到家》: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我用了整整四年的时间,才真正懂得了故乡懂得了乡愁。四年前,为了不负青春不负情怀,我满怀期待毫不犹豫奔赴远方;四年后,为了那万家灯火中为我而亮的一点星光,我仍旧满怀期待毫不犹豫踏上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