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可叹的“杨廷和集团”——大礼议之争(四)
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带走人们内心的各种忧虑、担心和怀疑,驱使着人们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地行动。
对嘉靖帝来说,在与权臣杨廷和的斗争中,他的一个重要武器就是——时间。随着岁月的流逝,朝野上下的所有人都将逐渐看见他这个少年天子的“英明果断”,都将见识他的政治策略和行动技巧,增长对他的敬畏和爱戴。终有一天,他要拥有大明皇帝应有的尊严、权势和成就。
远在南京的桂萼准确地掐到了皇帝的心思,于嘉靖2年11月,再次上疏议大礼,言辞激烈,矛头直指内阁首辅杨廷和,大礼议之争开始进入更加激烈的第二阶段。
桂萼等人有恃无恐地激烈批评,皇帝的不断诘责,越来越多的朝臣不再附从,让杨廷和越来越感觉原来的定议已经无法继续维持下去了,于是要求辞职归家。这一次,皇帝简单批评了他一通后,批准了他的请求,同时给予其应有的首辅退职礼遇,众多的科道言官纷纷上奏请求皇帝挽留杨廷和,嘉靖帝统统不予答复。
杨廷和去职后,赞成张璁、桂萼观点的人渐次增多,嘉靖帝决定召张璁、桂萼入京。可能是正德16年张璁的表现给大家留下的阴影太深,内阁蒋冕、毛纪坚决要阻挡张、桂来京。跟上次议礼一样,他们再次主动做出让步,提出可以称呼嘉靖父母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和“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但仍要以孝宗为父,并请皇帝下旨停召张璁和桂萼进京。
嘉靖帝见群臣做出了难得的让步,也顺水推舟做出让步,张璁、桂萼在凤阳接到“大礼已定,不必来京”的诏书。回到南京后,张璁、桂萼、黄绾、黄宗明等人联合上疏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到底是认谁为父,而不在于是否加“皇”字,请在皇帝父母的尊号中去掉“本生”两字,这样才显得名正言顺。嘉靖帝于是再召张璁、桂萼、霍韬等进京议礼。
嘉靖3年(公元1524年)5月下旬,张璁、桂萼抵达京城,随即陷入前所未有的的孤立之中。有三十多位言官和朝臣上疏痛骂二人“赋性奸邪、变乱宗庙、离间宫闱、中伤善类。”大家约定,只要皇帝略加同意,即效法正统14年群臣在朝堂上扑杀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的旧例,将两人在左顺门当街扑杀。
嘉靖通过特务知道了百官的阴谋后,也是倒吸一口凉气——这帮人实在是太疯狂了!为调和两派的矛盾,同时也为了保护张璁、桂萼、方献夫等人,皇帝任命杨慎(正德六年状元,前首辅杨廷和的儿子)、桂萼、张璁等36人为翰林学士。但杨慎毫不领情,率领翰林院同僚上疏说耻与张璁、桂萼这样的小人同列。嘉靖大怒,对他们斥责并罚俸。至此,大礼议由理论之争、政治斗争彻底演变成一场意气之争,再也难以收拾。
7月份,张璁、桂萼共同上疏,列举朝廷礼仪官员的十三条“罪行”,要求与他们进行一场公开的大辩论。嘉靖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但没有让他们与其他朝臣进行大辩论,而是直接在7月12日昭告群臣,去掉自己母亲尊号中的“本生”二字,并“祭告天地、宗庙、社稷”这相当于否定了杨廷和等人的“皇帝过继孝宗”的一贯主张,群臣顿时哗然。
早朝结束后,众臣仍不敢相信这个消息。吏部左侍郎何孟春倡导众人道:“宪宗时,百官在文华门前哭请,争慈懿皇太后(孝庄钱皇后)下葬礼节,宪宗听从了,这是本朝的旧事。”号召大家一起到左顺门“哭请”皇帝改变主意。
作为状元、皇帝老师和前首辅之子,此时的杨慎虽然没有太多的实际行政经验,官品也不是很高,但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士林领袖,他慷慨陈词:“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坚守节操大义而死,就在今日。”一群朝臣被他激励,也愿意跟随行动。随后翰林院编修王元正、给事中张翀等在金水桥南拦阻挽留群臣,共有两百余位朝廷大臣在左顺门跪请皇帝改变旨意。
嘉靖帝知道大臣们可能会反对,以为还跟以前一样上疏言事,但没想到这些人开始“耍无赖”了。他在文华殿听到外面哭声震天,命太监传谕大臣们退朝,但群臣直到中午依然伏地不起,除非皇帝屈服。
朱厚熜怒了,18岁的少年皇帝彻底愤怒了,下令锦衣卫逮捕为首者八人,下诏狱。但皇帝的这个举动也“惹恼”了群臣,他们更为激动,冲到左顺门前擂门大哭。朱厚熜不再犹豫,下令将五品以下官员一百三十四人下狱拷讯,四品以上官员八十六人停职待罪。
7月16日,嘉靖为母亲上尊号“章圣慈仁皇太后”。
7月20日,锦衣卫请示如何处理因哭门被逮的大臣,嘉靖下令四品以上官员停俸,五品以下官员当廷杖责,因廷杖而死的共十六人。之后,反对议礼的官员纷纷缄口,为时三年多的“大礼议”以皇帝朱厚熜的胜利告终。
大礼议终于结束了,但朝廷格局已经出现了巨变。
首先,杨廷和政治集团土崩瓦解,确实可惜可叹。
杨廷和可谓明代科举官员的人生楷模,从正德七年(1512)到嘉靖三年(1524年),任内阁首辅12年,名义上是整个帝国官僚系统的总负责人。在这段时间内,杨廷和基本履行了自己首辅的职责,匡正了正德皇帝的许多过失,不管是赈灾、镇压反叛,还是在明武宗死后的拨乱反正,他的表现都堪称优良。面对明世宗,他不卑不亢,保持了一个大臣的尊严和气节。他最终退职还乡,没能彻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确实可惜可叹。
其次,嘉靖帝建立了自己的执政班底,彻底掌控了政局。
嘉靖帝的皇位完全是“从天而降”,得来全不费工夫,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没有传统太子们的“东宫班底”,缺乏执政基础。初入京城,虽然贵为天子,却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几乎无人支持,皇帝当得实在是“窝囊”。但天赐一场大礼议之争,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执政班底逐渐自己跳了出来,张璁、霍韬、方献夫、桂萼、黄绾、黄宗明、杨一清、胡世宁等人一个个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成为未来朝政的核心。
从这里出发,嘉靖时代才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