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大大小小园林逛多了,尤其是大的园林去多了,有时候,想起来是有些怠了。不过再去时,仍是不一样的心境。
初夏时节,寻找一个去处,小憩半晌。按着导航,去马医科巷,去小弄里找一户人家,一处园林。俞樾的故居,曲园。
曲园在紧临喧嚣闹市的小巷里,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的名声。一处小小的园子,这个不那么起眼的府宅。它的主人俞樾就在这所庭院里,潜心考证,专力经籍,自成一体,卓然而成为一代朴学大师。苏州诸园的园记,不少出于俞樾之手。现在寒山寺碑廊里有名的《枫桥夜泊》诗碑,就是他书写的。
曲园形似篆体曲字,故名曲园,仅一曲而已,亦含《老子》曲则全之意。
门厅悬挂着探花及第匾额,匾额形式为竖匾,只是比一般宫殿上悬挂的华带牌简朴。
曲园内正宅居中,自南而北分五进,其东又建配房若干,与正宅之间以备弄分隔有相互沟通。其西、北为亭园部分,形成一曲尺形,对正宅形成半包围格局。全宅主厅,名“乐知堂”,为俞樾当年接 待贵宾和举行生日祝寿等喜庆活动的场所。
“乐知堂”其西是春在堂,堂前缀湖石,植梧桐,这是曲园主要建筑之一,为俞樾当年以文会友和讲学之处。在大清朝风雨不保的朝夕中,翰林考试中,对着“谵烟疏雨落花天”这样的句子,避了“落花流水春去也”的调子,老人写下了“花落春还在”,于是得曾文正公的欣赏,一举提名,探花及第,委了重任,不过好景不长,后又被谤,落了个“永不叙用”的结局,终“花落”。但是循环变幻中,春依旧在,在人生的路上,官场的失意,未必不是件好事,于是成就了在苏州紫阳学院讲学的后事,乃至桃李满天下,声名远播四方。俞樾深感到曾国藩知遇之恩,寓居曲园时,为了纪念这个知遇之恩,他把自己在苏州寓所的主室取名“春在堂”,并由曾国藩手书匾额。
在这样的一个小园子里,其实名为园林,实为民居,不过因为文人的雅致,在这民居中腾了这些许的地方,建了这紧凑的小园,有些许假山,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半亭,一个方寸间的小池塘,和几间书房、茶房、厢房,一个竹荫下小小的庭院天地。在这里,老人的人生,是笔墨纸砚中的人生,心清净,莲花开,春依旧在,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书写了别一种人生。
曲园是一座普通住宅与古典园林浑成一体的小园,春在堂西北乃是一个花园,西边一条长廊,廊中有一曲水亭,廊下便是一泓清水,名曲水池。东面一座假山傍池崛起,山上花木隐翳,山石崚嶒,山上筑有回峰阁和在春轩。下山则有达斋与认春轩南北相对而立。认春轩是因白居易“认得春风先到处”的诗句而得名的。
低调朴素的曲园,虽没有姑苏名园的显赫身价和华丽繁复的装饰陈设,但却散发出一种闲情逸致,一份学问家的淡泊明志,一段归隐者的宁静致远。旧了的石桌,闲适的藤椅,尖角渐衰的竹枝,斑驳的墙壁,在屋檐处攀藤的丝瓜,几个枝蔓垂了下来,空空落落地吊落在空中,丝瓜花便占了一个天地,金黄、芬芳、馥郁。
一棵紫薇只剩下树桩,一些生命力顽强的小枝桠露出绿意,树干满布虫洞,它已是老态龙钟。
从曲园老人到陛云父子,曲园中接连走出了三位名人,斯文一脉,清芬奕叶,浓郁的书香在曲园荡漾。
历史并没有远去。在书案前,在抱拄前,在庭院里,我们仿佛仍能见到曲园居士勤奋著书、赏月吟诗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