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对人、事、物、知识理论)
而由于色是非补特伽罗之法,其圆成实即法无我 —《因明学入门》[毛尔盖三木旦]
无论学什么,我们都有要“放下”的时候。
缓一缓,沉淀一下,就是空。
空的过程是一个渐渐抽离的过程,有的时候也会是顿悟式的。她会散解开来,如晶莹的碎片一样分解成元素,这些元素如散落的星辰,在你的意识之海漫游,丰富认识和拓展疆域。她也可以随时化出来,有时候也会与其他的元素融合。一切在个人的经历和累积。
为什么我要再次强调这个部分,是在体验中出现的。有形的意像终究会变化,开始的时候我们欣喜他们的存在并为之喜悦。慢慢的,他们似乎出现与不出现我们的感觉都是一样的,还是如同他们出现时候的感觉体验。这个时候他们其实已经内化于心里。就是我们的心需要的那种光明或者温润的美好的感觉已经深入内心。我们意识不到,事实上我们已经体会到。正因为此,高僧看到的殊胜境界正是“其心纯粹静洁”,也正是“纯净舒展的心”,而自然有诸多境界。但是并不值得留恋。
譬如有一位大威势的国王,乘坐在马背上,巡视于都城中的街道上,他看见一位武士,明亮的甲胄,雄健的身材,和坚毅的眼神,看到他精良的格斗技巧,感觉到喜欢,并对他们说:“诸位啊,你们是多么有力量和技巧啊,真是好战士”。但是他不会这样想”啊,如果我成为这样的战士,我将放弃我的王位”。为什么呢?因为光辉的王位有更大的功德和能量,而已经超过武士。同样的,外在的练习的方法,就如同那武士,而内心的主体感犹如这国王,这国王便是自体,而意识是国王的军。【引自《清净道论》】
另一个解释:
关于心智化。我们可以从体验的即时“现实”中后撤,并根据奠定“现实”基础的心理状态进行反应——用Fonagy的说法,我们能够“心智化”。心智化的自由度越大,我们在最初建立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情绪的本能反应对我们无处不在的控制就越小。——[美] David J.Wallin
这个抽离和后撤。并以“现实”的基础做反应和整体的自然加工,然后与现实的元素整合交融形成新的认知观点等,被称作心智化。
空的过程,给心留下很大的空间,孕育和加工,让无意识自然运转的过程。譬如耕耘。前面的过程在犹如在采集各种土壤成分,有各种养料,有有机物,有无机物,有枯黄的叶子,有肥料等,然后沉淀下来,让它静静的反应,构成一种新的生态园地,而在上,留有足够的空间,等待阳光招进来,有合适的种子就会生成新的生命。这个无就是把各种物质分解为元素,分解融进土壤的过程。
我们用无这个词来描述,这个无,实际上是更广的空间。我们位于空间的位置,来说无要达到的目标。这个无,实质类似于山水画的留白。类似于冬天到了,为了保护新的种子和来年的春天,而于秋末草叶凋零一样。虽然大地上空荡荡一片,实质上这个无的下面土壤里,孕育着无数的新的生命。就如意识下面,孕育着很多可能的拓展。
例子一种体验过程:
我试图想象着,然而什么都没有。我清晰的看见,似乎是有一道瀑布流下来,是黑色的墨水,把一切都遮挡化开了,一切都空空的,犹如那黑板上的字迹被擦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