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在解释某个我想传达的主题,免不了会想用几个抽象的概念来帮助理解。
其目的是:使用的概念要么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可以引起尽量多的人产生共鸣,有代入感;
要么把想要传达的主题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避免读者一下子接受了那么多文字,产生信息负担;用一个抽象的概念来化繁为简,既效率高,也显得自己比较有水平;
要么由这个概念引出一个典型的例子,或者是金句,阶段性升华这个主题。
但是,如何在大脑中选取恰当的概念,更准确的说是词来使用,又不产生较大范围的误解呢?
因为,很多抽象的概念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被污染。
概念就像是一张白纸,发出来的时候,颜色单一且纯粹,每经过一个人就会留下指纹和微生物。后人在来看时,会对其充满误解和偏见。特别是一些比较热门的词亦或概念,被无数人解读,甚至为了吸引更多流量,会有人刻意误读;
很多概念在流传了很长时间以后,其本来的解释往往会越来越模糊,到今天需要使用,没有理解透彻,贸然使用,即使没有被污染,也会失当。
举个例子,在中国文化中,“中庸”这个概念相信大家很熟悉了,那么怎么解释才正确呢?
我们评价一个人“中庸”,在今天看来,头脑中出现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人要么没什么原则,要么圆滑世故。俨然成为了没主见,和稀泥的代名词。
孔子在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是贬义吗?显然不是,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主张,他们要求一个“君子”不偏不倚,在复杂的境遇中秉持那细如发丝的黄金中道。它是行动者的必要修养,极重要,又极难。要求“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意思是照顾和牵制住那极致的两端,居于“中”这个合适的支点,是两端不至于“悬崖滑落”,避免祸害,又挽救了两端。所以是最高的道德。
再有,我们出去旅游,不管达到哪个景区,都喜欢留下“爪印”,证明自己来过;特别是女生,更希望留下自己的“盛世美颜”,回去发朋友圈展示。而拍照片,又有“中景”和“近景”两个概念,会经常使用。
比如,一个美女叫男朋友把她拍得美美的,嘱咐男朋友拍个中景就好,考虑到小腿不太好看。可是何为“中景”呢?男朋友稍微细想之下,接触过,应该是取景的时候,人物取到膝盖以上就好;又到下一个地方的时候,有个凳子可以坐,那再次取“中景”,忽然就凌乱了。
这两个概念,一般人都不会刻意去研究,通常会听见或看见别人怎么做就怎么做。仔细分析以后发现,实际取景的范围特点,中景是人物的主要动态特征描述,集中在手,手的活动范围在哪里,哪里就是;
而近景则是拍摄人物的主要局部,当然是脸。为了取到全部的面部特征,取景到胸口。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说明,抽象概念的解释,并不能“人云亦云”,更加不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和上口流畅程度来妄加解释。
而我们所要做的,只需把那些抽象的概念稍微深挖一点,明白了他们应该有的含义,就能在使用的时候避免理解偏差,给读者带来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