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时期
相传,黄帝曾言:“重美貌不重德者,非真美也,重德轻色者,才是真贤重德轻色”。
黄帝的妻子嫘祖、方雷氏、嫫母均是“德重貌轻”之人。
因此夏商时期受黄帝的影响,人们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视为美的最高境界.
因此,这一时期的女子更讲究天然,基本上不化妆。
秦汉时期
秦代,秦始皇大一统,而后汉代,在秦代大一统的基础上休养生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从而促进了人口增长,经济也获得了长足发展。
到这时,平民百姓才开始关注“妆容”这一非必需品,从而开始发展出“红妆”。
“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秦代的妆容打破了面妆色彩的桎梏,开启了后代妆容色彩化、造型各异的时尚风潮。
有趣的是,因为汉代文化的包容性与政治上的宽容,使得男人们化妆也被接受。
“前画工画望卿舍,望卿袒裼敷粉其旁“——选自《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就是描述男人化妆的场景。
魏晋南北朝
这一朝代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胡汉交融,使得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女子的面部装扮也不例外。
它在秦汉的基础上融合了其他民族的特色,在色彩运用方面比以前更为大胆,比较著名的有“晓霞妆”(又称斜红)。
这一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
相传魏文帝曹丕的妃子薛夜来眼角碰伤流血,血痕使之越发美丽,后人效仿,用胭脂涂画,时间一长便演变成为一种特殊的妆式“斜红”。
晓霞妆
这一时期另一极具特色的妆容是“额黄妆”。
《木兰辞》中花木兰“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说的就是这种妆容。
额黄妆在那一时期是未出阁的少女常用的装束,“黄花闺女”由此而来,并且沿用至今。
唐代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朝代,当时女子的妆容大胆开放,化妆步骤也十分繁琐,当时的化妆品也是多种多样,粉妆,胭脂,唇膏,眉膏应有尽有。
底妆:
当时的底妆是用铅粉画的,还没发明铅粉之前,女子涂的是米粉,但是米粉有一个非常大的 缺点,就是不持久,待妆时间不够长,吃了晚饭涂上粉,没等皇上召见妆就掉了,这就很尴尬了。
发明铅粉以后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但现在人们众所周知铅粉有害,所以后来也就慢慢淘汰了。
胭脂:
底妆之后就是胭脂,那时的胭脂是一种昂贵的用品,现在我们上网搜索唐代的妆容,会发现他们脸上都有两坨醒目的胭脂,小编推测大量的使用昂贵的胭脂也是一种实力的代表。
唐代特色:
而必须要关注的是:唐代的一大特色妆容——面靥 。
这种化妆法在唐代很流行。
又称“笑靥”、“妆靥”、“花靥”,靥指的就是酒窝。
面靥妆是用各种颜料在两颊酒窝处点搽一定形状或花纹的面饰。这一点在很多唐代古装剧里也有体现。
大抵“笑靥如花”就是形容她们的吧。
宋朝时期
这时的妆容就没有唐朝时期那么丰富多彩了,而是多了一份清新雅致的自然美,流行我们现在所说的裸妆。
这也与宋朝重文的政治背景有关,文人的爱好大多清新雅致,从而影响到了当时女子的妆容。
而花钿发展到宋朝也有了新的花样,但是宋朝女子喜欢在脸上贴鱼鳃,还把这种鱼鳃称作鱼媚子。还有一些更加时髦的妇女,喜欢往脸上贴珍珠或者死些小零片来装点自己。
当时的宋徽宗的皇后就是这样的。
清朝时期
清朝时期以含蓄内敛为美,《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就是典型人物。
原著里是这样描写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 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满身的病态娇弱,却是 当时公认的美人,也可以从中看出当时流行的风格——柳叶眉,点绛唇、两把头,这都是如今清宫剧中常见的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