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吃饭,跟和和说,「不可以将饭菜扔地上」,然后,他看看我,一把抓起饭就往地上扔。
洗澡的时候,跟和和说,「不要把玩具扔到外面」,然后,他开始不停地往外扔玩具。
大家在家是不是也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呢?
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看到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心理学的实验,叫「白熊实验」。
这个实验是这样的,实验人分三组。
第一组:在5分钟以内,想跟白熊有关的东西。
第二组:不要想跟白熊有关的其他任何东西。
第三组:不要想白熊,万一想到白熊,就去想红色的汽车。
接着所有参与实验的人,只要想到白熊就按眼前的铃一次,以此来测量他们想起白熊的 次数。
你能猜到实验结果吗?
没错,实验显示,恰恰是第二组让不要去想白熊的那一组想白熊的次数最多。
实验者韦格纳将这个现象解释为,大脑不能没有「焦点」。所以,当实验参与人员的大脑中没有「焦点」的时候,他就会在外部刺激下,形成一个聚焦。
当我看见这个实验时,自然就将它与孩子的表现联系起来,觉得很有意思。这跟不让孩子做什么,而他偏要做什么有什么区别呢?
比如我跟和和说「不要将饭菜扔地上」,他关注的只是「将饭菜扔在地上」,才听不见我说的的「不可以」呢。这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为,他把他的大脑「聚焦」在了后面的「将饭菜扔地上」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摆脱孩子的「白熊效应」呢?
1. 不要轻易跟孩子说「不可以」,「不要」。
当我跟孩子说「不要扔东西」,「不要打人」的时候,孩子真的有乖乖听话吗?
就算孩子行动上顺从了你,但是不见得他心里是愿意的。
每次和和就是这样,我不让他扔东西,他就会使劲扔,如果我制止他,他就会爆发他的倔脾气扔的更猛烈,于是就会发展为我们之间的权力之争,看最后到底谁赢得了这场战争。
因为孩子不仅将他的「焦点」放在了后半句,而且他会不断的挑战你的底线。
同时他会对你让他不要做的事情非常感兴趣。所以有时候很多父母反而会利用这一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有时候和和不愿意吃肉,我会故意告诉他,「这个肉是妈妈和爸爸吃的,你不能吃的哦」。结果就是,他会一边偷偷瞄着我,一边快速地去抓肉,你场景别提有多搞笑。如果我再加一句,「和和,这个肉不是你吃的哦,快还给妈妈,你不能吃的,这是爸爸妈妈吃的」。然后他就会一口将肉包进嘴里。
另外,在涉及到安全,道德方面,也应该坚定地说「不」。比如每次去外面玩,和和都不愿意牵着我的手,就跟脱了缰的野马一样,自己风一样的跑,所以每次过马路,我都会非常严肃得叫着「停下,不准动!」,一般这个时候,他真的会乖乖地停下,等着我过来。
2. 告诉孩子你应该做什么。
既然大脑需要「聚焦」,那么我们就给他一个「焦点」。既然不能说「不要」,那我们就说「你要」。
所以和和现在每次扔饭菜,我不会再说「不要扔地上」,而会告诉他,「如果你不想吃这颗菜,你就放在桌子上」。
或者每次他打我的时候,我会告诉他「你可以轻轻地摸摸妈妈」。
因为有时候,你告诉孩子不要做什么的时候,他也会迷茫,他也不知道该干什么,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告诉他,你应该怎么做。
3. 转移注意力。
还记得「白熊实验」的第三组实验吗?没错, 如果你想到白熊了,就想想红色的汽车。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将他的「焦点」「聚焦」在其他事物上。
比如跟和和一起做蛋糕,但是他一直在捣乱,一会拿着勺子放在我搅拌好的蛋黄里,一会又拿有蛋黄的勺子放在蛋清里,让我很无奈。于是一直在跟他碎碎念,「你不要动了,不然妈妈蛋糕要做坏了」。但是他的耳朵已经自动屏蔽我说的话了,于是我拿了一块抹布,对和和说,「和和,那你帮妈妈把桌子擦干净吧」。然后,他很自然地接过我递给他的抹布,开始擦桌子。
所以当我们每次再跟孩子说「不可以」的时候,想想这个实验。有时候不是孩子不听话,一定要跟我们对着干,也许只是他当下的大脑正聚焦在那个「焦点 」上而已,
所以我们应该多多理解孩子,也许他正需要你的帮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