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我是胖z,这是我决定开始写作并且真正动笔的第一天。设想如果我能一直坚持写下去,写作或许就能成为我的一个符号,那么这开始的第一天是我决定给自己的生命增加点新鲜颜色的开端,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得写点儿什么给这样的日子添点儿亮度。
不过,设想通常都很美好,仿佛自己完成所有想完成的事情,未来的困难总可以很轻松地跨过,根本没有放弃一说。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样子,我活到现在,基本设想的事情都没有实现过。5岁说自己要学电子琴,设想自己最后可以学得很厉害,然而一年半就放弃了,从此没有再碰;7岁学武术,设想自己可以一次打十个,结果学了半年,趁着摔断手的契机,迅速放弃;8岁开始打篮球,设想自己以后可以有机会在赛场上炫一把高超技术,却到现在一场比赛都没打过...好吧,就到8岁吧,再数下去,这篇文章就得改名了,得叫“那些年我没有完成的事”了。基于我这个只会设想或者说是空想,而无法切实完成事情的个性,我有极大的可能性趁着新鲜劲儿写几天文章,接着就甩手不干了。为了使自己尽可能不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且保留初心坚持下去,我得有篇指导性文件,随时把我从放弃的边缘拽回来,这篇就是了。
【正文】
1. 回想下决定开始的原因。
决定开始的原因,每个人都有不同,但我们能被这些原因说服并且开始动手,说明我们曾经深深认可过这些原因,那么即使在我们想要放弃的时刻,也不排除它们可以再次说服我们坚持。
使我能够开始的原因有几个,它们都很重要,不分孰轻孰重:
原因a. 输出倒逼输入,持续有效地成长
我想每个人都是想要变得更优秀的,在任何他或她渴望精进的方面。如此,输入知识不可少,但是,大量的输入不代表优异的掌握,要想在那些方面深刻,只有去理解分析并且合理地把学到的东西表达出来才能做到。同时,持续地产出需要有更多的内容物,你又不得不去吸收更多的新鲜知识。如此往复,良性循环。
原因b. 改善自己的思维逻辑和表达
朋友总是抱怨我说话说的逻辑奇怪,使他们听懂我说话很累,我老还喜欢说些废话,要么是重复说过的内容,或者是从别人还理解清楚联系的点发散出去好远,这些习惯让他们与我交流说不到几句脑子就开始放空。尽管我觉得我的逻辑没有问题,而且能够从问题发散出去没什么不好,但如果老让人因为我说话的习惯而不愿意与我进行有效的交流,交流的目的就丧失了。为改变这样的情况,我必须改改我的习惯,得用能让人理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逻辑,少说废话,在发散之前建立好联系,最好还能再深入一些。
怎么改?总不能每天不停地找人说话来锻炼吧,你不烦,别人还烦呢。听很多人说,坚持写作可以锻炼思维逻辑。因为写作的过程中,为了对自己负责,不得不去想法合理组织语言,在合适的时间间隔里坚持训练,不停地重复修正思维表达习惯,长久以往,思维逻辑和表达习惯必定得到改善。也许话不能说得这么绝对,人与人不同,有些人能够通过写作锻炼自己的逻辑,不见得我就行。但行与不行还是个未知数,不妨开始训练好了,检验一下这条道理是不是真的适用于我或者我是不是能从中找到更好的适用于我的方法。
原因c.对别人产生影响
就像我现在做出的这个坚持写作的决定其实是受到别人的影响,听从他们的建议来的。如果我能够因此成长,我会很感激他们的分享,因为他们让我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同样我也希望,当我有一些发现的时候,我能分享出来,也能给别人带来影响,最好能是良性的影响(当然能不能是良性的,良到哪种程度还得靠我不停提升自己,提高写作质量来实现,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要影响别人,就要有人关注。要获得陌生人的关注,需要除了写作外其它方面的努力,这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还没有写出优秀文章这个基本条件之前,暂且不花费过多精力在于扩散上,努力专注于写好东西。所以呢,要产生点儿影响可以先从最不需要付出成本的父母开始。
我们独自一人出门在外,最近的生活怎样,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开心的事等等都是父母想要关心的,他们想要了解我们生活的一切。可是,经常电话里,感觉他们似乎关心更多的是我们的个人问题,聊着聊着就容易引起我们内心的烦躁,说不了几句就匆匆挂断电话。其实,仔细想想,聊个人问题对他们来说也是没办法的,除了他们确实关心外,可能还因为找不到其它聊天的话题了。随着我们的长大,我们见识的世界越来越丰富,父母与我们之间关注的信息开始越来越不同,共同的语言越来越少,你对他们生活圈子的家长里短不感兴趣,他们也不懂或者无从去了解你的生活圈子和你们年轻人的关心的事情,唯一能聊的就成了你的个人问题。如果我们有文章发出来,以他们想要更了解我们的心情,他们一定是第一时间阅读你的文章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就多写写东西吧,让父母有机会去更多地了解我们,让他们不再感觉到与我们生活的脱节,让他们也能懂我们想的东西,让他们也能看到我们眼中的不同的风景,是一件多棒的事。或许下一回的电话里就能聊很多有趣的东西了。
原因d. 养成更加关注生活的细节,勤思考的习惯
之前提到过要在合适的时间间隔里坚持训练,保持固定的产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更多可以写的东西。为了获得灵感,毫无疑问,必须得更加关注生活的细节,勤思考,时刻捕捉可以写作的点。那么更加关注生活的细节,勤思考是不是件好事?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样把人变得太敏感,偶尔神经大条可能更自得些。我猜想,当一个人想得够细后,可以更恰当地体察自己的心情,发现自己产生某种想法的原因,更了解自己,从而更好或跟深刻地看待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了解清楚以后,还同样可以选择神经大条的生活,岂不也是一件乐事。
当然了,这也是我的猜想,正好用这个行动来实践一下。
2. 回想决定开始的心情
决定开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非常兴奋激动的,因为我之前的生命基本是跟写作八竿子打不着。上学时作文课是我最磨皮擦痒的一门课了,天知道我好歹憋出一篇文章交上去,是多么的释然,比便秘许久终于顺畅地撇下了一根大条还释然。所以下定决心开始动笔,心中尽产生了一丝庄重,感觉自己似乎又有可能完成一件了不得的事情。
所以,如果处在了放弃的边缘,想想看,这时已经比刚开始的时候了不起了一些了,不要轻易放弃自己曾经的努力。
3. 推翻那些让人放弃的场景。
场景a: 我所想要的改变都没有发生
确定这些想要的改变都没有发生吗?这个问题问自己三遍。如果答案是“有“,那么OK,回头继续写作;如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没有“,再问问自己是真的没有发生还是你没有发现改变已经发生了?我们都知道,不同的事情对应的收益期都不一样,为了让自己体重轻点,做个手术几天就能迅速见效,健身运动可能几个月都不见得有直观的效果,但在不同时胡吃海喝的情况下,持续坚持运动下去,一定是可以瘦的。与健身运动一样,写作的收益期是否也较长,使得最终的大收获分割到每天可能根本无法自己带来感觉,但你没法否认它一定没有发生,或许真的只是坚持的不够久,这样来说何不再坚持一下。
场景b: 写作耗费了太多的精力,没法好好完成其它的事情了
如果确定是这个原因导致没法写作,那么根本不是写作的问题,而是自己的时间没管好。本来不关写作的事,现在却要把它杀掉,写作也很冤呐。如果现在的时间着实已经紧迫到不容许分出时间来写作,也真的不要说砍就砍好吗,毕竟你没有做对它已经恶心到不行的地步,时间问题不是趁机逃避的借口,把砍掉改为少写些,哪怕就一小段十几二十个字,坚持下来,等熬过这段紧迫的时间,你会很欣慰自己在最紧张的时刻也还是坚持了下来。另外,还要记得加强自己的时间管理。
场景c: 写作没有给自己带来快乐
在决定开始写作之前,你也没有觉得写作给你自己带来快乐啊,但你也开始了,并且你开始的原因里并没有“要让写作给你带来快乐”这一项,说明快乐并不是你要坚持写作的条件,而是你所期待的附属品,既然是附属品,就不好刻意去要求,有则开心,增加动力,无则淡定,毕竟它并不是你的主心骨,别让附属的东西占据主要的位置。
更何况,已经写了这么多了,你写得都很棒啊,坚持下去会很不错的。
场景d: 文章并没有影响力
这条其实最不该出现在这里。因为,你如何知道你没有给他人带来影响的?那些已经被影响的人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被影响了,你又从何知道。只要有人看,就是影响,如果你觉得影响不够,那么该想的不是放弃,而是如何去更好地影响,是不是让自己写得内容更有趣更深刻,更有价值一些?要做到这样,更得多学多看多写。
4. 永远铭记《肖申克的救赎里》的真理:
He always fought, that's what I remember. He fought because he knew if he didn't fight, it would make it that much easier not to fight the next time.
写作不易,却是益事,一旦放弃一次,下一次再放弃就容易了。不要盲目相信自己的控制力,不要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