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看边想边写2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

第003讲丨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你好,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比较和选择的学问。一个人聪明有很多种,记忆力好、想象力丰富、模仿能力强等等都是聪明,但是有一种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聪明,那就是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要注意,回避、搁置也是一种选择,也可能是正确的。

要做出正确选择,你首先得把要比较的东西拿出来,放在天秤两边去对比。经济学则教你,在比较的时候不仅要看见那些看得见的东西,同时也要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在北大教经济学,每当教入门课的时候,我给学生推荐的第一篇文章,总是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 Frédéric Bastiat,1801-1850 )100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What Is Seen and What Is Not Seen,1848 )》,这也是巴斯夏去世前写的最后一篇文章。
我们知道经济学家分很多种,有分学界的,有分业界的;有做宏观的,有做微观的;有奥地利学派,有凯恩斯学派,有芝加哥学派,还有各种各样的学派。但还有一种分法,就是好的经济学家和坏的经济学家。
巴斯夏在他的文章开头,就斩钉截铁地说,好经济学家和坏经济学家的区别只有一个,那就是坏的经济学家仅仅能看到那些可以看见的后果,而好的经济学家却能同时考虑那些可以看得见的后果,以及那些只能通过推测看得到的后果。
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人有没有接受好的经济学训练的重要的标志。

比如经济学家主张火车票涨价,看得见的代价是,自己购买火车票的价格变高了,看不见的代价是,社会效率变高所带来的社会财富增加。看不见的还有其他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进而成本降低,票价降低。再仔细想,还会有很多。

1.破窗理论的故事

我们都听说过破窗理论的故事。它说的是,一个顽童把窗户打破了,这时候窗户的主人,就要去买窗户,这将刺激窗户的生产。制造窗户的工人接到订单,有了钱以后,他可以去买面包。面包工人又可以去买衣服。这样就推动了一连串的生产。所以破窗理论的支持者说,有破坏才有进步,破坏本身是好的。
这种思维在社会中非常常见。每一次社会经历灾难,每当有飓风、地震、海啸,总会有那么一些经济学者走出来,说这个灾难虽然造成很大的伤害,但它又为下一轮就业和GDP增长带来了机会。
这种说法真的有道理吗?多难真的能够兴邦吗?如果多难能够兴邦的话,那些避免了灾难的国家,岂不是吃亏了?

主动破坏能带来进步?我觉得仅仅在一定条件下是这样的,这个条件就是被破坏的东西的效率低,破坏之后我们有更高效、成本更低的替代物,那么这种破坏将带来进步。比如,有些特别落后的工厂被灾难毁灭了,我们重建工厂时,有了救灾支援,肯定会用更加先进的生产设备,这个工厂的生产效率会提高很多。当然,我可不希望只有这样才能进步,我希望大家都有智慧,能在恰当的时候主动做出追求进步的行动,而不是要老天这种形式的“帮助”。

2.破窗理论变种之一:国家发展

这种破窗理论有一个变种,它说的是有些国家走了很大弯路,做了一些很错的事情,但回过头来看,幸好做了这些错事,这个国家后来才发展了。他们举例说,德国经历了二战,日本挨了几个原子弹,所以后来发展得很快。
一个事情发生在前,另外一个事情发生在后,我们当然不能假定,如果这个国家没有前面的话,后面会怎么样。但是,我们可以问一个问题,如果其他国家也想像德国、日本那样有高速发展的经济,那它们是不是也得像德国那样,先被二战摧残一遍,像日本那样,先挨几个原子弹?显然不是。
其实这两个国家如果不遭遇那些创伤,资本的积累会更丰富,经济基础会更好。同样的道理,刚才那个破窗的故事,如果窗户没有被打破的话,这户主人所拥有的资源,其实可以拿来做其他生产,可以带来更多的财富。这是我们不容易看见的。

类似的批评也出现在《一课经济学》中,里面也是讲,类似“经过战火摧残的国家就很有后劲”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我们不能用这种思路寻求国家发展。

3.破窗理论变种之二:工人就业

破窗理论还有一种变种,是关于工作机会的。这种说法说,老人不早点退休,不把职位让出来,年轻人就不会有工作。同样的,他们说机器会替代工人,如果机器太好的话,工人就没有工作做。所以,机器太先进、老人工作时间太长,对社会发展也不是好事。
让我们倒过来想想。我们的社会本来是有推土机的,现在不用推土机,我们改用勺子挖土了,这样的话,我们的社会是会变得更富裕,还是更贫困呢?如果我们所有的人,都提前20年退休,那整个社会是会变得更富裕,还是变得更贫困呢?

关于生产力发展导致失业的问题,我想社会的总人力需求并不会减少,只是总体上对生产能力的要求变高了。生产能力落后的劳动者还是会有工作做,只是工作条件会变差。新出现的工作会不断激励大家学习,跟上生产节奏,从这个意义上讲,终身学习者是比较占优势的。

4.认识破窗谬误的难点

前面讲的各种破窗理论的变种,它共同的错误,就在于只看到由于自然灾害、人为破坏、人的衰老、工具落后——那些本身我们要应付问题所造就的就业机会。
如果我们避免了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如果人能生活得更健康,如果机器更先进的话,那么省下来的时间、资源和劳动力,本来可以用在生产其他更有效的东西上面,那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富足。
问题在于,我们眼睛能够看见的,是那些已经存在的工作,而那些能省下来的人力、时间和资源能放到什么新的工作和生产上,这一点经济学家也说不清楚,只能靠想象。认识破窗谬误的难点就在这。这是一个通过推理,我们明确知道肯定存在的东西,但是谁都说不清楚它在哪。

是的,看不见的东西就感觉很不实在,那些喜欢用纸钞,不喜欢用电子支付的人也喜欢这么说。但是钞票只是一张纸,又不是金子,能用黄金钻石岂不是更实在?钱的表象就是个数字而已,这个数字用纸钞表达还是用手机的GPU渲染出来,本质上没有区别。
正如下文的标题,他们缺少想像力,他们也搞不清楚是什么在为这些看不见的东西背书。

5.看见看不见的东西要靠想象力

巴斯夏还曾经用反讽的方式写过一篇文章《蜡烛制造商关于禁止太阳光线的陈情书(The Candlemaker' s Petition,1845)》。这文章说,阳光照射在地球上以后,蜡烛工人的工作减少了,所以蜡烛商希望国会议员阻止大家使用阳光。
确实如此,如果大家都尽量采用阳光,蜡烛工人的工作是会减少。但实际上,有了阳光以后,蜡烛工人不会永远失业,不会永远找不到工作,蜡烛工人可以做别的工作,问题是别的工作是什么呢?没有人能够说出来,这得靠想象。

为了让所有人都有活干,我们确实可以让每个人使用低效率的工具,从事低效率的劳动,可这样是我们想要的吗?这完全违反了人类历史演进的现实。

马车跟汽车之间的替代也是一样的。有了汽车,马车夫就要失业了。经济学家会说,我看得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我预测马车夫最后能找到工作,问题是新的工作是什么呢?没人知道,只能想象。
巴斯夏还问,国家应不应该补贴高雅艺术,很多人都会说当然应该。但巴斯夏回答说,当国家用纳税人的钱去补贴高雅艺术的时候,那些钱就不能用到别的地方去了,就肯定有人在别的地方受损了。
我们要比较的,不仅仅是那些高雅艺术本身,我们不仅要看到那些高雅艺术带来的效应,还要看到那些丧失了的效应。至于那些丧失的效应到底是什么,我们也说不出来,而只能依靠推测。去看到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是需要通过经济学来寻找的一种眼光。

6.做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看不见的东西

芝加哥大学的史蒂芬·列维特( Steven Levitt1967- )写过一本名著《魔鬼经济学( Freakonomics,2005)》,这本书在罗胖这也卖得相当好,这书里面有个例子:
今天有很多环保主义者,都反对我们用大量的塑料袋来包食物,因为这会造成很大的浪费。但这位经济学家说,塑料袋用得越多,那么食物保鲜的时间就越长,食物的浪费就越小。我们要看到的,不仅仅是用了多少塑料袋,还要看到,如果不用塑料袋的话,你要扔掉多少食物。你到底想要多扔一点塑料袋,还是多扔一点食物呢?你得做个比较。
当然,有必要专门澄清一下,我并不是说凡是看不见的都比看得见的重要。我只是说,每当我们做决策的时候,还要充分考虑那些暂时还看不见的,甚至是永远也看不见的因素。

这节课总体来说只是蜻蜓点水地告诉大家,看问题不要太表面,事物的背后都存在着复杂的逻辑,后面薛老师会代领我们深入挖掘它们。

课堂小结

经济学关心的一个最核心问题是比较和选择。而要做好比较和选择,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不仅要看见那些看得见的东西,还要尽量去看见那些不容易看见的东西,那些需要通过推测才能看得见的东西。

课后思考

请你举出一个例子,有什么东西,是我们看不见,但实际上又非常重要,在我们做决策时不容忽视的。

我自己的答案:在学习过程中,眼前的辛苦是看得见的,学习成果带来的收益是看不见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春节前某日偶然发现山东农科频道在播《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以下简称《贫》),大有久别重逢之感。趁着假期,断断续续...
    磐石Haydn阅读 3,602评论 0 51
  • 长忆情芳,一度年华方永固。 眼中娇影媚来频,却已远无音。 依稀纤指起唇语,影院归来携步履。 人生过往艳阳天,三世永难攀。
    李缓之阅读 3,290评论 22 50
  • 今年6月份就要参加注考了,一想到这件事既兴奋又焦虑,这种感觉和当年高考前的心态非常相似,只不过当年有老师同学和家长...
    炸酱乌冬面阅读 3,021评论 0 0
  • 这世界上有些酒天生就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来收藏的!既然是藏品,价格肯定只有一个字:贵。 今天就带你们见识一下全球最...
    小地方酒阅读 3,863评论 0 0
  • 姓名:王兰英 【日精进打卡第84天】 【知~学习】 《六项精进》0遍共74遍 《大学》0遍共85遍 【经典名句分享...
    米兰王阅读 1,27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