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 肖睿杰
春秋时期,有一被称做儒家的学派。是当时的显学之一。其思想文化,影响中华民族长达千年。其创始人孔丘,也被赞为教育祖师,后人称之为:孔子。古往今来,人们都称孔子为圣人,尊其言论合集《论语》为经典。但就在这圣人的经典中可以看出,其实这圣人并不是那么“圣”,还很霸道。
《论语》中有一个章节,讲的是季氏将伐颛臾,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去找孔子还推卸责任,作为老师,孔子当然是将他俩骂了一通,还扯出一些个治国的大道理。这看似合情合理,还突出了孔子的大思想和好口才。但细看一下,孔子并不是那么有理。
首先,冉有说季氏要对颛臾有军事行动。孔子说颛臾是鲁国的领土,为什么要打它。冉有开始甩锅,那是他的主子要打的,不关他事。孔子又引用古人名言加上一系列比喻怪罪下来。冉有又说了攻打的原因。这时孔子谈了他自己的治国思想,也是文章的核心内容。
文章的前半段并无漏洞,为非就是老师骂学生。但最后,在冉有说出:“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这其实暴露了冉有是支持攻打颛臾的,与前面“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矛盾。按照这个逻辑,孔子为了教育学生,应该揭穿再指责。但他避开不谈,说了一通友好外交的措施和治国思想。这个逻辑显然是不通的。相当于孔子为了抛出自己的观点,强行转移话题。可见,孔子教育学生,并不都是讲道理的。也有依靠自己的威严和气势压倒学生的。
但无论如何,孔子这种辩论方式是很高明的,始终将辩论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以严厉凶狠的口气避开对方的诡辩,逼对方说出实情。在关键时刻加上自己的观点,也许不讲道理,但总能将对方套住,达到说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