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写作,有经验的作者都知道,如果边写作边修改,那你的写作速度一定很慢,因为你同时启用了大脑两个部分的区域,你要边创造,边评价,这样大脑当然运转得就缓慢了。那如果换个方式,你写作的时候不要去修改,能写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有明显的错别字也先别管,等到最后写完了再统一修改,这样不仅内容会更好,而且速度会更快。
在得到每天听本书栏目中发现了上面这段话,迫不及待的摘录下来,就是为了给自己这样类似的行为找出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哦,对了,那本书名叫《绝非天赋》。
我们从这个世界接收到的信息都是已经存在于内心的,只不过是需要通过一种方式碰触到,并表达出来,说白了我们只是借用了别人的表达,而非观点。
想想我这两年在写字这件事上的练习,大概就是上面说的后一种方式,越来越这种毫不刻意的感觉。当然,这里说的喜欢,并不是因为我的水平提高,而是这种方式的确能够节省很多时间,更有关键,在每次完成后,回头去看就会发现许多神奇的地方,一些语句,段落,观点,真的好像从来没正式想过,手指任意敲击键盘的刹那,它们就像雪花飘落一样洒下来,堆积在电脑银屏上,铺装成我的全世界。
也可以说,我就是爱上这种感觉,才能做到持续不断写字的。
曾经看过的那本《写出我心》里面讲的也大概是这样的道理,不停笔的好处是让思绪流畅,语句组织也越来越顺畅,这种方式的出发点不是写出有价值的东西,而是让一个人愈加清晰的了解自己的内在,挖掘深层的思想蕴含,去记录那许多闪烁在头脑里的思想之光。
古时候诗人为诗中一个字都要打磨数日,甚至能达到如疯如魔的境界,如果现在我们要用上面那段话来解释他们的诗词精华,你一定就明白了他们的功夫其实是用在了创造之后,而非起笔之前。
以今天我写这篇文字为例,首先是快速的完成创作,然后再仔细琢磨修改,只是必须要承认,我最大的缺点是不喜欢回头去改,几乎每篇文字都是只给自己一次机会,不在乎说出什么或者说错了什么,也不关心看过的人会怎么想,每次选择发出去全靠勇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模式,所谓借鉴别人的经验,其实同样是借用一种形式,去验证早已经根植于心的东西。我也是。
当初一起写日记的小伙伴,大多数都中途放弃,据我猜测,很可能都是走入了上面那段文字中解释的“评价”误区,一边组词造句,同时又评价词句的“好坏”,反复删除,反复书写,时间一点一点流走,太多时候,端坐在书桌前,一整夜都写不成几个字,这就是那个“评价”系统用工过度了,让创造受困,而现实中谁会喜欢被困?于是放弃就成了必然。
不光写字,工作生活中还有很多事,都是被“评价”困住,我们内心的恐惧、自卑都与评价有关,来自他人的,更多是来自自己的。
坏的评价就像诅咒,绑住我们的手脚,无法展开。
有的老师在鼓励我们坚持写作时,经会说的一句话是:写什么,写成什么样对普通的你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写。
对,正如你现在看到的,我正在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