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刚拉开序幕,七月三号下午四点半钟,我和儿子,在家里,爆发了假期母子第一次大战。此时,爸爸是旁观者,不知是束手无策还是被我们的大战气氛给吓住了,导致中途直接临阵脱逃,关门而去。
每一场大战都是酝酿许久,外加一个致命的导火索。此次事件的起因是到底午睡还是不午睡,那也是暑假里我与儿子多次的分歧。
每逢下午有课,我们都会有个困难的起床模式,所以吃完午饭,我第一次提醒他,今天要不要午睡的,下午有课。作为母亲,我当然希望他可以休息一会,下午上课能够更有精神。可他很坚决地回答“不睡”。大约三点左右,我醒来,他和爸爸在另一张床上,躺着耍手机,我有点生气,于是再次提醒,是否要睡觉?他依然回答我“不困,不用睡”。我唠叨了两句,没再管他。四点钟了,我起来发现他睡着了。可能爸爸关了手机,他没事做,在床上玩睡着了。距离上课还有一个小时,我只能等到四点半叫他,让他再多睡会,但同时留着醒困的时间,然后顺利去上课。
四点半,不出所料,我叫他的时候,开始叽叽歪歪,哭哭啼啼,不愿意起床,说没睡好。我把衣服拿给他,再次催促他,同时我已经窝了一肚子的火。眼看着上课时间要到了,爸爸站在门口等了几分钟,没有身影,直接下楼了,他还在卧室里磨磨蹭蹭,一双袜子穿出了静止的画面。我感觉要控制不住自己了,心里的小怪物要探出头来,主宰我的行为了。我忍住脾气,压低声音,让他快点,爸爸在楼下等他。如果这时他背着吉他下楼,和爸爸去上课,也许这场大战就可以避免了,可是他读不懂妈妈语气里的愤怒,还在那抱怨,控诉…
是我,也是小怪物,拿起晾衣架,冲向他的卧室,同时夹杂着我的歇斯底里,他迅速关上卧室的门,任凭我怎么敲,怎么砸,他就是不开。我让他出来上课,他让我先离开他的门口,我们就这样僵持了几分钟。我已经彻底失去理智了,在心里暗暗发誓,今天这一顿揍非捶了不可。我打电话给他爸,让他回来,不能遇到事就跑,孩子的教育都甩给我。爸爸回来,找出来备用钥匙,打开房间的门。我像个战士一样冲向阵地,直面敌人,在床上床下追逐,晾衣架狠狠地打在了他的身上。我想,此时,我根本无暇顾及手里的武器会带给他怎么样的伤害,是刀是抢都能打出去。
打完以后,罚他跪在客厅,我气得语无伦次,眼泪刷刷往下落,像一头狮子,充满了挫败感。面对他惊悚、无助的眼神,我心疼,我愧疚,我无助,而所有这些我都没有让儿子看到,我让他看到了我的愤怒。在《早安,怪物》里写到,愤怒是一种防御机制,而非感受,我用愤怒掩盖了我的崩溃和无助。
儿子身上一道道的淤青,几天都没有消下去。书中说你无形中会延用你父母的教育方式去对待你的孩子。在我九岁那一年,因为性格倔强,我被妈妈打了三十多鞋底,鞋底印深深嵌进我的皮肤里,很久没消。这是从未刻意想起的伤痛,也是从未忘记的回忆,我笑着回忆这些,却将它在儿子身上重新演绎了一遍。
大战爆发后,我不断的反思,反思的好处大概就是抚平孩子伤痛的同时,也重新获取爱的力量吧。我们每个人都曾在自己的故事里充当着英雄或是懦夫,和父母,和孩子,和自己。今天的战争,我虽胜犹耻,在我和儿子哭的时候,仿佛听到了心里的那个小怪物的嘲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