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词成语题
考试大纲
考查能力: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思考的能力;
大纲解读:既要了解词语意思,更要根据题目环境;不仅要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更关键考查的是再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切记不要主观判断,符合环境的答案只有一个;
题量分数:地市级20道题,分值不固定,参考0.8分/题;省部级15道题,分值不固定,参考0.8分/题;
常见题型:实词成语题、完全成语题、完全实词题;
经验汇总
难度时间:难度中等;地市级留下10分钟,平均每题30秒,省部级留下7.5分钟,平均每题30秒,平时练习时要看清题目、圈好关键词、注意前后文关联,才可以避免多次看题目的情况,提高效率,并且在做好后除非有很明显错误,否则不要轻易回头改动,要相信自己的第一直觉;
重点考查:不是词语本身的意思,而是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判断、选择的能力,答案必须是符合语境的词语才可以;选项中的词语大部分是常见词,很少有生僻的词,所以不用担心;
三类题型:实词成语题、完全成语题、完全实词题三类,本质上没有变化;真题中出现过的词语,无论对错,全部记住,足够了;
做题步骤:
1.要先看选项意思,辨析出他们的差异;
2.然后查看题目,根据题目的环境选出最适合环境的选项;
3.可以一个词一个词地带进去,不用管一个选项的其它词语多么通顺,只要有一个词别扭、不通顺,就立马将这个选项排除;
4.剩下最多还有两个选项,选那些看上去最美观最文雅的词基本不会错;
做题原则:
1.不需要我们的主观判断理解,实词成语题答案重点出处在题目环境;
2.做好后如果感到有些困惑、纠结,此时就不要再回去重新看一遍了,相信自己的第一直觉,因为很可能改错,而且时间来不及,效率会降低,过去了就让它过去;
词语分类:
(说白了就是找到出题人在本题中有意考查的地方)
1.词语本身的情感色彩:查看文段中是否有观点态度、感情色彩的褒贬、赞同或反对;可以用这点出发排除选项;
2.词语分本身分口语化与书面化;材料大多是公开发表、规范性的文章,此时口语化就需要排除,一切都是材料本身语境说了算,出现政府政策方针时不要用贬义词;
3.词语本身的程度轻重;选项中意思相近的词语,程度轻重会有所不同,我们需要根据语境进行辨析,尤其是出现递进、转折关联词的时候;
4.词语本身的侧重点不同;尤其是两个词语中有相同部分也有不同部分的时候,此时需要重点辨析不同的部分;不同部分的辨析要么拆字理解,要么找他们的反义词来辨析;
5.词语搭配的对象和范围;词语往往有自己特定的对象和范围,不能擅自改变和扩大、缩小;
复习战略:如何在3类题型中高效精准复习,科学方法只有一个——“考什么就学什么”;因为在新一年国考和省考中几乎所有题目都能在往年国考中找到类似甚至完全相同的题型,一切方向按照国考的数据来;详见部委课堂里的国考真题数据分析;
词语复习:死记硬背付出过高,在复习时,我们把做错的题、选项中不理解的词语、辨析不明确的词组记下来就好;因为我们在平常学习生活中都积累了很多,大部分词语我们都知道意思,所以只需要把历年的真题试卷中的词语弄懂就好,因为很多词语会反复出现,没有再比这种复习效率更高的了;
失分原因:失分最多的原因是基础弱、不细心、速度慢,而不是题目很难,基础弱是成语和实词的意思不清楚,不细心是不符合环境、关键词也没注意到,速度慢是过于纠结缺乏时间概念;通过记忆与练习,分数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所提升的;
三点注意:
1.一定要把题目看完,包括其他选项,因为时常会出现第一个空很常用且非常契合语境的词语,就直接选了,但其实第二空和第三空并不符合原文,所以要代入验证,最终的答案可能并不是最好的,但肯定是最合适的;
2.语境、语境还是语境,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散文就用搭配散文的词语、官方就用官方化的词语、口语就用口语化的词语;
3.原文中出现过的词语在,基本可以排除这个选项,如果把这个选项当成答案,会显得足出题人水平不高;
卡点练习:在练习中必须要有卡点思维,一题必须在30秒内做出来,如果做不出就直接蒙题,平常就锻炼考试思维,走上考场才能游刃有余,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实词成语题部分题目不难,最难的是时间成本控制,包括整个行测和申论,本质上比的是短期内拿分最多,而不是丢分最多;
2021/8/3
公考小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