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男孩就读初二,是我进这家辅导机构后面对的第一个学生,因此我对他总是多了一份关心,多了一份耐心。下面来说说这个孩子的总体情况。
一个高高瘦瘦的男孩子,没奈何走路的时候却总喜欢驼着背,我发现即使我让他站直,他的背因为长期的弯曲也已经不能完全直了。因为近视,这个孩子又没戴眼镜,所以他前方远点的东西基本上看不见。有时候找地方的时候习惯性就会眯着眼睛,更多的时候还是会走错。每次看他衣服前襟都是脏兮兮的,让人完全无法把他跟一个初二孩子的年纪联系起来。
上课的时候,我习惯性吩咐他让他坐好,有时候看他驼着背或则近乎整个人趴在桌面上,我总是看不下去,一边说着一边轻扶他的肩膀和背指引他坐端正。然后我开始跟他讲解本章的知识要点,我发现他一愣一愣的。“你有在听吗?”我注视着他的眼睛问他。他愣愣的抬头看着我,然后举起前面的书本和草稿纸及我的讲义开始一一亲吻一遍,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慎重的仪式。接下来的十来分钟,我发现他确实有听见去。渐渐的我发现他整个人背都开始变成弓形了,整个人又恢复上课初的状态了。“你怎么了?”于是我再次问他。“没什么。”他说完后坐姿又稍微端正些。整个讲课的过程中我必须随时留意他的状态,有时候我会让他复诉下我刚才讲解的内容。看着他不吭声,我就知道他刚才肯定没听见去,于是我选择再重新讲解一遍,有些地方我甚至会边讲边画图,就希望能让他更容易理解。
我把知识点讲解完毕,然后让他开始做例题,我指着一道题目,示意他做一下。他再次一声不吭保持一个姿势不动。“你怎么了?”我轻轻的问。“没什么。”他迟疑了一会儿回复我,接下来他又是拿起书本、草稿纸及讲义一一亲吻了一遍(这些都是他前面触手可及的物品,远点的书籍他基本上不碰的)。“你怎么了?”我实在是看不明白了。“没什么。你不要问。”于是他开始看题目,并同时咬着笔,有时候还会一直挖鼻孔。看他这么个大小孩了,我只好默默地抽出一张纸巾递给他,我本意是让他不要用手挖鼻孔,毕竟一来不卫生,二来则是确实不雅观。他好像感觉不到我的意思,先用纸巾整个擦一遍,接着继续挖鼻孔。
这孩子还有随地吐痰的习惯,貌似他根本无法控制他自己。不过假如边上有垃圾桶的话,那他还是会知道吐到垃圾桶里的。
一个星期一节课,三节课下来,我发现对于图形类,这个孩子根本没任何辨别识记能力。有些知识点,我讲解三五遍了,他看着是终于记住了,这道题目他看似也能理解了,但是换道题目,稍微变形,他又不会了。就拿最简单的勾股定理来说,我画图形讲边与边的关系至少讲十来次了,但是有时候在题目中用到,这孩子又不会了。
一次孩子爸爸过来了解孩子近期的学习情况,我把这个情况也跟他说了下,于是立刻引起他的共鸣了。原来孩子爸爸早就知道这个孩子对图形根本没任何认知,讲解很多次他也记不住的。孩子爸爸让我们尽量多讲些基础知识,不断重复,希望他儿子能多记住些,他说难题根本就不指望他儿子会做了。同时他也谈到学校里的老师早就放弃他儿子了,让他选择到辅导机构来学习,看看会不会能有些提升。
我看他穿着也不讲究,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想来赚的也是辛苦钱。再结合孩子的穿着,看样子家庭也并不富裕。但是在辅导机构一节课三四百,他现在一个星期上四节课,一个月下来至少也要五千来块钱,对这个家庭来说肯定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了。于是,此后的晚辅我总是特别关注这个孩子的情况,一道题目总是不断耐着性子多讲解几次,只希望这个孩子能听得进去,能对得起他父母的辛苦钱。
一个初二的学生,照理说应该是充满阳光、充满活力的,但是我发现这个孩子从来都是一个人默默地坐着,基本上都不跟别人沟通的。有时候作业做完了,他也会拿一些书来看。孩子的爸爸说他儿子读二年级前一直都是爷爷奶奶带着,二年级到六年级就被送到一所寄宿学校就读了。于是我猜着,一般爷爷奶奶都是宠着孙子长大的,肯定在此期间养成了好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此后被送去寄宿学校后,这个孩子一开始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顿失安全感,生活上肯定也是很不习惯。我猜着他肯定一开始就无法融入到那个团体中去,于是变得越来越孤僻,整个人越来越内向,对周围的环境极度缺乏安全感。我从他不断亲吻书本等动作来看,或许他在寻求一种慰藉,只是这个动作一直持续下去就变成了一种习惯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习惯在不断扩散,我甚至发现他在上一节课时,几次扭头亲办公室隔间的玻璃。
由此我联想到留守儿童,这些年报章杂志报导了多少留守儿童暴露出来的问题?假如父母打算要孩子,那是不是得先想好教养问题?生下来就必须好好教养,而不是觉得孩子只要生下来自己就会长大的。教养不关是物质方面,精神上的满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孩子,等长到十多岁,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那基本上是来不及纠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