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1.1
子⑴曰:“学而时⑵习⑶之,不亦说⑷乎?有朋⑸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⑹,而不愠⑺,不亦君子⑻乎?”
郭宽润:
儒家經典都非常重視開端,君子重始,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詩經毛詩序》正始之道,王化之基。《學記》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
首先分析一下整段句式,無疑沒人如此講話,我們不會孔子更加不會。也就是說這一章節是編者的安排,這其中有何深意?
另整段句式中並沒有主體 ,誰學而時習之?誰有朋自遠方來?誰人不知而不慍?這三個人生現象中,沒有主體可視為是一普遍性的經驗,從這三個現象的論述中可以發現這是每個人都會經歷過的經驗。學習是一與主體相關的經驗。把這三個人生現象串聯起來的線索又是什麼?
整篇的線索可從‘’說、樂、不慍‘’這三個情緒串聯。另可從‘’學、習、朋來、人不知‘’ 這幾個行為串聯起來,學與習是個體行為,朋來是人際行為,人不知則是社會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學與習的連接詞:時,《學記》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何晏注邢邴疏《論語正義》中有‘’身中時 年中時 日中時‘’三個訓解,這個時是本章的一個文眼,是理解本章的關鍵。
身中時就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之時,就是夫子所講的學習詩經的‘興觀群怨’之時,在此時學習內容與主體間存在著經驗上的關聯,可以喚醒我們的內在感悟,相信很多人都有過此種狀態,某一時刻感悟特別多,過去了這感悟就不在了的經驗,這就是《學記》所講的‘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這是對人學習狀態的深度洞察。
日中時,《学记》云:“故君子之於学也,藏焉,焉,息焉,游焉。” 《四書集注》谢氏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坐如尸,坐时习也;立如齐,立时习也。”這是與行為的情境場合相關的內容,是人生的日常行為秩序,日中時無疑與身中時密切相關,身中時是內在身心狀態,日中時是外在行為形態。合在一起正好是一個人的習慣習性。
年中時,則是春夏習禮樂,春秋學詩書,鄭玄對此解讀的比較玄妙,將此與陰陽聯係到一起,不過從今天來看,倒大可不必,春夏適合戶外活動,禮樂需要行為演習。秋冬則不適合戶外,故此學習詩書。
學在歷代注疏主要中有覺、效兩種訓解,覺更多與精神相關,效則更多與行為相關。學是對自身不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的獲取,也可視為是對環境的一種不斷加以適應的能力。
剛點到了習性,這是要重點注意的部分。今天有這樣一個理解:‘’忘掉你学的知识,剩下的才是你的‘’。這點在計算機如此發達的今天尤其重要,而這就是習慣習性。習在歷代注疏中多訓解成說文中的‘鳥數飛’。此窄化了對習的理解,習不僅僅是練習複習溫習,還是這些練習複習溫習後的結果,即忘掉知識後留下的‘’習慣‘’。
性相近習相遠《論語》
《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養性者,習也《性自命出》。這三段引用都有習慣習性之義。習慣習性是主體的身心狀態,更多的表現為每個人不同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模式。
如此理解學與習就與人性關聯起來,學習是主體自身轉化的根本,是自性的充分展開,這也是文化、文明的根本含義,以‘文’化人,用文來讓人發生轉化,以‘文’來讓人逐步明起來,不光逐漸照亮自身。說、樂、不慍是這不斷轉化變化、不斷明起來著的人生不同階段的進境。
學明顯是自我的行為,朋來是關係或者說是團體行為,人不知則是更大的範圍社會行為,也就是說這三個人生現象呈現出一種同心圓放大,也就是費孝通講的差序格局。
説、樂、不慍是遞進的,準確的說是呈現出一種衰減,情感越走越低。一件事你天天做,卻根本不知道為何做究竟意義在哪?這就是沒有做到之前說的時時刻刻都能明晰所作所為何事都分分明明。不明則人處在昏暗中。
總結一下,本章通過三個人生現象構築了一個巨大的意義空間,這就是如何學做、習養成一個悅樂君子。是一個人如何使自身得以‘化’得以‘明’之道。
杨伯峻《论语译注》:
【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注释】⑴子——《论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⑵时——“时”字在周秦时候若作副词用,等于《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时”,“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的意思。王肃的《论语注》正是这样解释的。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为“时常”,是用后代的词义解释古书。⑶习——一般人把习解为“温习”,但在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义,如《礼记?射义》的“习礼乐”、“习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这一“习”字,更是演习的意思。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像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这些,尤其非演习、实习不可。所以这“习”字以讲为实习为好。⑷说——音读和意义跟“悦”字相同,高兴、愉快的意思。⑸有朋——古本有作“友朋”的。旧注说:“同门曰朋。”宋翔凤《朴学斋札记》说,这里的“朋”字卽指“弟子”,就是《史记?孔子世家》的“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译文用“志同道合之人”卽本此义。⑹人不知——这一句,“知”下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有说话的实际环境,不需要说出便可以了解,所以未给说出。这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种说法我嫌牵强,所以仍照一般的解释。这一句和宪问篇的“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的精神相同。⑺愠——yùn,怨恨。⑻君子——《论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这里是指“有德者”。
朱熹《论语集注》:
说、悦同。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程子曰“习,重习也。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也。”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谢氏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坐如尸,坐时习也;立如齐,立时习也。”乐,音洛。朋,同类也。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又曰:“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愠,纡问反。愠,含怒意。君子,成德之名。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程子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愚谓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程子曰:“乐由说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