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和擅长的事里藏着你做事的逻辑。
这个感悟来自于昨晚的一场小聚会。
同批次进来的同事来跟我们打挤,但我们并不用睡一张床,他在这里准备了一张折叠床,随时可以来小住。刚好昨晚他过来,饿了,顺便点了些烧烤做夜宵,三人小局瞬间成形。
他们喝酒,我喝水,但并不影响我们畅谈。好多聚会,最惨不是人而是酒,明明是聚在一起吃个饭,聊聊天,但每个人都要来来回回地拿着酒往死里造,美其名曰把对方照顾好。
可能我们三有很多相似之处,有很多话题可以交流,所以不需要酒精的催眠。
其中,聊到创业做事的时候,室友说了他的思路。先做规划,根据规划在指定时间准备材料,然后安排工人完成相应的进度。刚开始没反应过来,后来结合他的专业(土木工程),才反应过来,完全是一套建筑思维。那一刻,我似乎打开了看世界的另一道门。定下神,反思自己思考问题的逻辑,非常确定那背后都透露着我的专业学科思维。
今天,也发生了一件让我苦笑不得的事,但肯定不会就只这一次。
为了寻找数字乡村评价系统数据,问了A(姑且代称),他说这要找B,然后B并没有解决,而是将皮球踢给了C,我欣然找了C,C接过球传给了A。就这样他们形成了一个闭环,直接把我锁死。未来这样的事一定还有很多很多,可这个模型应该不会变了。
要下班的时候,去政协开了个会,主要讨论之前我修改的那份报告。经过多次的修改,以为此事应该了结了,然而我想多了,会议后,政协领导说这个初稿差不多了,再根据意见修改、精简一下,下次再议。
一个星期修改数次之后的报告竟是初稿,气不打一处来。好多删除的,又要补回来。
放轻松,放轻松,这仅仅是一份工作,还是老乡同事劝导最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