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儿不知从何处得到几条小蚕,出于孩子对蚕的兴趣,于是开始育蚕,不仅一次,而且连续多年,陪同孩子见证了蚕的一生。
回顾少年时代也养蚕,从小蚕到结茧,然后还缫丝,把丝小心地绕到铅笔上,其中要把细细一根丝从纷乱的茧子外层下抽出来是困难的,常会断掉,所谓“剥茧抽丝”大约就是此举,在绕丝时,一般把茧子浸在水中。
小蚕一生也很娇嫩,很易得病,而且蚕家很忌讳陌生人进入蚕室,以免把病菌带入室内。一九五六年春,我在余杭县闲林镇任小学教师时,去学生家进行家访,正巧此家屋中育蚕(当时系个体),于是就在家门口访谈。后来集体养蚕,也很注意防病,一般闲杂人员不得进入蚕室。专用的蚕室地下还有加热的炕道,如遇低温可加热。
当小蚕来到我家时,还是一条条不到一厘米的毛毛虫,略带灰色,吃的是桑叶,在上海城市中寻找桑叶是很困难的,过去上海江阴路花鸟市场曾可买到桑叶,现在只能在居民小区中找寻,幸偶尔也会发现一、二株未经嫁接的桑树,称为毛桑叶,叶片瘦小,而养蚕农民用的桑叶是经嫁接的桑树,称为白桑,叶片大如手掌。
养蚕除了不断地投入桑叶以外,还要把干枯的、残留的桑叶和蚕的粪便(称为蚕砂)除去,小蚕生长六天左右,就不食不动,称为“休眠”,每当休眠之时总要告诫孩子,不要误以为僵死。在休眠结束时,蚕会蜕去一层皮,接着又不停地啃食桑叶,昼夜不彻,不过在休眠之后,就会觉得长大了许多。这里要说一下,家养小蚕,晚上一般是不添加桑叶,只是在临睡时多放一点而已。待到天气稍热,隔夜的桑叶也早已干枯,因而经常会“营养不良”。如此经过四次休眠后,小蚕又长到小手指长短,不过我总觉得此蚕与当年在农村下乡时见到的蚕相比,相去甚远。最后蚕体渐渐有点半透明感觉,不再进食,而且昂着头开始寻找作茧的场所,俗称“上山”。记得当年蚕农供蚕上山的办法是用稻草做成一条条“草龙”,然后把草龙堆放在一间可以关闭的房间内,把蚕倒在上面,任他们自己去寻找合适的场所,而我们只有十几条蚕,就找来一个盒子,在里面放一些折皱的纸片,然后把蚕放入其中,隔三、四天打开一看,果然结了一个个白色的茧子,还有黄色的茧子,真是可爱极了。
虽然从外表看,蚕已结茧,但初期蚕还未变成蛹,还需要一段时间,茧内的蚕变成蛹,而后又变成蛾,小蛾破茧而出。蚕蛾虽有翅膀,但不会飞翔,只是频频振动着翅膀,慢慢爬行。雌蛾肚子膨大,雄蛾相对较小,使雌雄交配后,就会产下浅黄色的卵。前几次把蚕养到作茧后,即告完成,为了防止蚕蛹化蛾,于是把茧子蒸煮以杀死蚕蛹,茧子则可长期保存。
为了让孩子见证蚕的一生,在一次育蚕中还让蚕蛾产卵,并把蚕卵放置一年,待春暖花开,桑树重新生芽长叶之时,蚕卵果然孵出了小蚕,比芝麻还小,如果不注意,还以为是灰尘,只是仔细观察时才发现它在慢慢的移动,于是把桑树的嫩叶剪成一小条、一小条,以供幼蚕食用。
这里要说一下蚕卵的孵化,一定要经过冬天,而现代化的管理,只要在冰箱里放置几天就完成了这个过程,当年产的蚕卵也可孵化。
养蚕对孩子可以有几个好处,首先要有耐心完成约需一个月的育蚕过程,其次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什么时候休眠,什么时候上山,如果稍大的孩子能记录下这个过程,更是重要的收获。
2013年9月